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报纸文学副刊缺少吸引力,主要是贴近性不够,远离现实生活,漠视社会热点,甚至罔顾读者阅读欣赏习惯的变化。增强报纸文学副刊的贴近性,必须转变办报思路,走草根、本土、年轻化的路子,既要关注作品,更要关注作家,观照文学热点,有机对接新闻板块,使文学副刊成为新闻产品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李灿 《新闻知识》2001,(4):33-34
(一)仿如一夜之间,传统副刊的周围已衍生出一簇簇陌生的副刊种类来,呈现出摇曳多姿、生机勃发的态势。仔细阅读最近的一些报纸,便会发现有的报纸不仅新闻版办得十分出色,而且,副刊园地也万木峥嵘,蓬蓬勃勃。另有一些报纸则明显弱化了多少还有些掣肘的新闻版面的改革,而用尽全力于副刊上,针对这种做法笔者虽不敢苟同,但他们把副刊办得温温馨馨、多姿多彩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新闻版是“记者在说什么”的话,那么,副刊更多关注的是“读者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想说什么”。因此,作为对变革时期读者需求的一种迎合或关怀,报纸…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一张报纸能否抓住读者,就看它的副刊办得活不活、好看不好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作用。笔者结合多年来编辑报纸副刊的感受,认为办好企业副刊要突出四个体现,即紧密把握实际,充分体现贴近性;安上“新闻眼”,充分体现时效性;精制标题,充分体现冲击力;精炼文字,充分体现作品文采。  相似文献   

4.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张长星 《传媒》2002,(10):31-31,33
坚持党报正确的舆论导向,人们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报纸的“正”报上,认为这块发的是“硬新闻”,是体现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喉舌”的主阵地。这是自然的。但是,与此同时,决不能忽视了作为除了新闻、评论之外的报纸第三大块,即有着固定板块的“副刊”的宣传作用。“副刊”虽然刊登的多是一些“软新闻”,但在担负党报宣传任务中绝对不是“配角”和“附属”之刊。相反,由于副刊内容、形式上的生动活泼,贴近性、可读性强等特点,弥补了“硬新闻”在宣传中很可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报业发展、新闻改革的浪潮中,专版、专刊和副刊像报纸的正刊一样,同样经历了大幅度、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和扩张。可以说,专副刊这一不属于新闻范畴,但却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化,并带有某种新闻的视角和“气质”,与新闻版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特殊新闻”,在满足读者对报纸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组织、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报纸的副刊已成为报纸分层次、分特点吸引受众的特色手段。专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具有其它新闻版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江作苏:《办好专副刊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正因为专副刊在报纸中有着这样重要的地位,所以,专副  相似文献   

7.
与厚报时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前报纸副刊的日益变薄。从80年前中国报纸“四大副刊”产生的那天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副刊一直有着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尊荣地位,但今天,有的报社已经把“副刊部”的门牌收进了报史陈列室。即使招牌尚在,也挡不住副刊版面日渐式微的趋势。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片面的数量升级并不代表质量的飞跃,副刊阵地的被迫收缩,也没有换来新闻友军所向披靡。新闻纸确实应当姓“新”,那么,报纸“减副”,新闻扩编,为什么读者依然不愿买单?为什么谈起我们的报纸,读者总免不了一声三叹?一是报纸“减副”,火了新闻,冷了报纸。规…  相似文献   

8.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大开,传统报纸被逼到墙角。因为媒体属性,报纸的新闻板块最先受到冲击。但网络对副刊的冲击要一分为二看。负面作用是网络媒体分流读者,影响阅读习惯,一些受众慢慢习惯在移动终端上碎片化阅读;但其正面作用是,在新闻时效滞后的情况下,专副刊却赢得了时效上的"豁免权",有机会凭借实力和特色维系读者忠诚度。一个能跟得上时代转变的优秀的报纸专副刊,是能够稳定一部分读者群的。一份报纸优秀的专副刊内容,很可能是打赢与网络媒体攻坚战的法宝。  相似文献   

9.
赞歌 《军事记者》2009,(8):27-27
报纸副刊是一家报纸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是新闻纸,作为报纸的副刊,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有些报纸的副刊,一味刊登风花雪月的东西,远离主体新闻,进而失去了读者。任何一种副刊,都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关注国内外、军内外的重大事件,关注部队的重大行动、重大典型,让具有新闻特点的人和事在副刊版面上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短信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新闻信息的共享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新闻采集手段和内容也日益趋同,这导致报纸新闻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近代报纸从诞生起,就由作为新闻的“正刊”和文学性浓厚的“副刊”组成,伴随着报纸“正刊”的同质化,副刊越来越凸显出其“异质”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办报者希望通过副刊办出报纸的特色,获得和留住更多的读者.本文通过各地报纸名副刊的“差异化”做法,来探讨新闻同质化时代副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性新闻性——报纸副刊的根本属 新闻界有一种传统看法,“副刊是新闻的延伸和补充”,无需讲究新闻性,只要导向正确,管它刊登什么内容的作品,有可读性,生动活泼点就成。副刊真的不需要新闻性了吗?并非如此。因为新闻这种特殊的形式,只能告诉读者什么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一切都是十分简单扼要,而读者若想悉知事情的前因、后果等详细情况,甚至读者想借此事件发表自己的议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则必须借用其它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张丽 《青年记者》2003,(5):26-27
第十一届山东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已结束,今年副刊评选有以下几个特点:作品导向正确、整体水平高、题材广泛、更加关注重大主题和重要新闻人物,更有艺术感染力,更加贴近读者。下面结合评选情况,谈一下当前报纸副刊的“副”与“不副”及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问题。副刊之“副”副刊作为报纸正刊的延伸,是报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与新闻版块共同担负着服务于读者的重任。相对于新闻,副刊作品更注重语言的精致、词句的完美、立意的新颖,更讲求艺术性、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中设有副刊版是中国报纸的重要特色,面对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切实进行了改版,提出以版组为单元,适当归类的新思路,力求在新闻的“副刊化”和副刊的“新闻化”方面探索出一条纸媒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如今,报纸越变越厚,是不争的事实。与厚报时代相呼应的是,“新闻立报”颇为流行,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报纸副刊日益变薄,有的报社已经取消了副刊部,有的虽有副刊版,也挡不住日渐式微的趋势。但是在“报纸减副”的喧嚣声中,《淄博晚报》却逆势而为,不仅继续发扬传统的副刊优势  相似文献   

15.
黄振鹏 《新闻窗》2008,(4):35-35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有魅力。报纸副刊要赢得读者,必须坚持贴近性,坚持地方意识。只有迅速及时贴近当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引起本地读者的心灵共鸣,报纸副刊也才不会失去本地读者。  相似文献   

16.
马涛 《新闻窗》2005,(5):61-61
一张报纸是否办得丰富多彩,吸引读者,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这张报纸副刊版与新闻版的协调统一,取决于报纸副刊版的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是否深入浅出地给予读者传递美的信息,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真正达到“新闻引客,副刊留客”的效果。那么,在报纸副刊实际的编辑工作中,作为教育报的副刊怎样在体现党性原则及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它特殊的版面优势,从而达到“留客”的目的呢?笔者认为,这首先要明确它的版面功能和解决好副刊版面内容的选位。  相似文献   

17.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党报副刊要承担起“报纸耐看”的责任,就要结合当前的形势不断创新,贴近读者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使传统的副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临沂日报《周末》近年来对副刊进行了两次改版,  相似文献   

18.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这是英国报界的一句名言。大意是说,如果报纸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样的说法虽然可能有失偏颇,但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因此,报纸副刊的创新与发展,从来都是关系到报纸的终极品位与内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晚报的各类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地晚报的厚度在不断增加,各类新闻的内容和分量也大大增加。业内人士有言:报纸要用新闻“招客”,用副刊“留客”,可谓一语中的。新形势下,怎样“转轨变型”办好地市晚报副刊,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副刊只有与晚报总体架构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20.
什 么是新世纪报纸副刊的“立足之本”?汉语大辞典对“立足”的解释是 :站得住脚 ,能生存下去。那么 ,新世纪报纸副刊靠什么站得住脚?如何生存下去?面临着怎样的挑战?等等。探讨这些问题 ,对展望新世纪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报纸自有副刊至今一百多年中 ,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地嬗变和发展。但是 ,副刊是报纸的“附属品”或“从属地位”的观点从未被改变过 ;不但新闻理论界这么认为 ,连办报人自己也这么认为。因为这种观念的束缚 ,中国报纸副刊一直都在“妾”的位置上小心翼翼地生存着 ,一直都不敢大手大脚大哭大笑地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