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柳永词因其对歌妓舞女的露骨甚至色情描写而在宋代被人以淫艳鄙俗之名棒杀,但在当代的批评中,其词却又被拔高到为妓女写心、代女性立言的高度.这两种评价都不免走入极端.诚然,柳永词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描写有局限性,但其花情柳思、俚俗之体对宋词的发展亦有深厚的涵养;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由男性掌握话语权,女性缺乏自己的声音,在男性意识的笼罩之下是不可能出现真正代女性立言写心的词作的.  相似文献   

2.
比较两住女性作家,你会发现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喜欢挖掘城市与人的关系;他们都关注的是女性,将女性作为其立文的视角;他们都不余遗力地将笔墨耗费在人物的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及伴生的心计上。然而,就其根源,二者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之一.男女两性的性别和谐又是其重要内涵之一.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都在呼唤两性和谐的构建.两性和谐是社会理想,同样也是文学理想、写作理想.本文以性别为视角,试在分析女性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性别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阐明女性文学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的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当代作家王大进和武歆各有同名中篇小说<幸福的女人>,两个文本都反映处于婚姻状态的中年女性生活.借助于"互文性"解读阐释的多样性,通过对其观察视角、叙事手法的深入考察,在两个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联系中探究作家创作思想与女性幸福感的关联,深入阐述了当代社会女性幸福人生支点这一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女性视角是张爱玲小说写作中常用的视角。作为故事中人活动场域的营造者、故事的知情与旁观者,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场景的定位还是题材的选取都体现了女性特征;其故事情节往往围绕着某一女性的期待或命运展开,人物性格塑造里也隐含了性别立场。张爱玲小说写作的女性视角具有自我投射、女权意识和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形象等艺术特征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发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具体分析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交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7.
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都进行了一系列农民主题的创作.他们重审俄国农民形象,格外关注女性农民的命运,在写作视角上也有相通之处.选取两位作家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的代表性作品,归纳和剖析了二人进行农民主题创作时的共同点,以彰显两位作家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渡边淳一和苏童都曾以女性形象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文学世界,有别于众多男性作家塑造的传统女性形象.他们带着独特的女性视角,使得他们笔下的女人们都有着丰满而独特的艺术形象,但在对女性生存之痛的共同关注中,他们在对女性形象,女性心态,女性的自我意识中又呈现出差异,渡边淳一和苏童用各自独特的女性视角引发了人们对普遍人性和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为例,从普通人的家庭悲剧、普通女性的家庭悲剧两个视角阐释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中的家庭悲剧意识,指出奥尼尔创作的家庭悲剧旨在揭示人的社会生存困境,探索人的精神生存困境及现代人本体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东北现代女作家萧红与梅娘的作品都以鲜明的女性意识立于文坛.二人都立足于自身的生存体验,从女性生存状态、情感心理等层面观照北方女性,抨击男权社会和男权意识,并剖析女性自身.然而由于两人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不同,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也不同,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狄金森、冰心这两住女性作家的很多作品都是从儿童视角出发创作的,但是由于二人在童年经历、人生际遇上的不同,在相同的视角下对于自然山水、现实人生、宗教意识的表达却有着不同的诉求,呈现出异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利用福柯的视角,从权力、知识和精神病这几个主题方面来比较<黄色糊墙纸>和<雷雨>中女主人公的相似遭遇.她们都是精神"有病"的女性,虽然衣食无忧,但都身处囹圄,精神上极端不自由.常年的压抑与桎梏使得她们逐渐失去理智,最终疯癫.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作家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两个疯女人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男权压迫下的悲剧命运,以及她们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在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几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因作家性别视角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男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爱玛、安娜、苔丝等都体现了男权视角下对女性美的理解.而女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简·爱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美.  相似文献   

14.
以女性主义的性别视角,分析了索尔.贝娄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塑造的传统与反传统人物形象,其性别角色的游移,透视出作家的"女性写作"倾向。  相似文献   

15.
萧虹与林海音都曾以孩童的眼光作为聚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然而个人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不同的叙事色调。单纯的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林海音的童年回忆温柔敦厚,色彩明丽;儿童视角复调方式的渗入却使得萧红的童趣表现背后透露出成人世界的重重叹息。两人对女性命运的不同思考,在其作品中通过女性主人公的不同遭遇与人生结局表现出来。萧红命运多舛,不幸的生活、不幸的出走经历使她永远悖离了传统的家.同时也使其作品获得深刘的悲剧性;林海音由于女儿情结的牵绊.回归传统,归于温文儒雅。  相似文献   

16.
曹禺后期戏剧深受契诃夫影响。迄今,学界对曹禺受契诃夫戏剧影响的研究,角度多元,成果显著,但对人物研究甚少,更不用说具有相似特点的女性形象研究。契诃夫与曹禺都对女性有独特的见解,从男性视角思考着处于困境中女性的选择之路。虽然两人都看到了新旧世界之交的先进女性,但依然带有男权思想。两位作家笔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对现今戏剧中女性形象分析与心理剖析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以一个丧夫女性的独特视角记录了女主人公在丈夫去世之后外出旅行散心的所见所感。作者以一个独特的女性视角,用温和的笔调记录着女主人公的痛苦和忧伤。迟子建的文学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其独到的女性主义视角和文学创作思想,《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不论是在个体感情表达还是文章意象化符号表达上,都表现了迟子建独特的女性写作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通过独特技巧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描写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展现了人类面对无尽孤独感的现状.从作者伍尔夫的经历及小说题材、主题、形式及内容多个方面探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孤独感及来源,透析伍尔夫其女性细腻视角中的人类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9.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娅被称为"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三剑客"。她们都以女性的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剖析了处于社会边缘的俄罗斯女性在复杂环境下的生活。对生存本质悲剧性的描绘贯穿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核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童年视角和女性视角对苏童的两个小说系列进行分析。少年系列小说中,存在着对人的本性的探索和思考;女性系列小说中,作者引导我们审视的是一定文化下的女性生存意识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