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浙江省优质课(作文课)评比结束时评委点评的那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再孤立地关注写作的技巧方法,而更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情实感;即使是技法的教学也与“人”的存在结合了起来,不再为工具而工具。忧的是不知一节作文课到底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多少收益?不知经过作文教学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他们的原有水平相比又发展了多少?一、“无米下炊”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生活”吗?“无米下炊”是许多学生作文的通病,有人归因于学生“没有生活”。学生真的没有生活吗?我们的学生其实并没有脱离生活,“他们…  相似文献   

2.
(一)   提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这,大概是许多学生写作文时最底气不足的了."写作文没材料,没论据,无米下炊呀".其实,在学习、生活中大有资源可用.只是我们没能很好地挖潜,没能找到与作文的转接点,为我所用. 那如何使得材料为我所用呢?   ……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而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差,还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材料.  相似文献   

4.
据一次调查看出,826%的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没东西可写(即无米下炊)。因此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是克服学生惧怕作文的重要措施。一、充实生活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源泉,离开了生活实践,作文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  相似文献   

5.
2008年9月,我新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的班级.在半个月的日记和一次习作训练后,细细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习作时存在着"无米下炊"和"有米难炊"两种现象.前者因学生的观察、积累不够,头脑中缺乏写作素材而致;后者则是不知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作文方法不会运用之故.然而,许多时候,我们教师总喜欢把学生的这些习作现象归咎于学生头上.事实上,细细析因后就不难发现,这些习作现状的出现与老师平时的教学脱不了干系.  相似文献   

6.
<正>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无米下炊""无话可写"正是老师和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最难突破的难关。如何让学生学会写作文,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如何让学生避免流水账式记叙,一直是我不断思索的问题。在"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效仿了许多优秀做法,带学生走入生活,为学生创设可观察的情景……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个学生们感兴趣的作文教学方式——表演式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变学生习作困难,"无米下炊"的现状,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可巧借活动之机,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巧借出游之便,使学生形成习作习惯;巧引鲜活"生本",提高学生习作技巧,让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不断地让习作教学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8.
杨俊 《学周刊C版》2010,(8):143-144
考场作文,最让学生头疼的,是无材可取、无米下炊;最让教师头疼的,是指导了学生各种积累及运用材料的方法,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其实仅就初中和高中而言,学生所学的课文中就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偶尔也用,但用了之后,效果不佳。原因就值得我们教师思考了。  相似文献   

9.
学生面对作文话题,有立意,却苦于没有生活体验,没有写作素材。作文,处于一种"欲炊"而"无米"的状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积极活泼生动的写作氛围,激活学生已有之"米",给予学生确无之"米",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开阔学生写作思路,使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做好"名无米、实有米"之炊。  相似文献   

10.
作文内容空洞无物,语言枯燥乏味,考场作文更是时时处处见套路,而在套路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数闪光点和格式化作文了。写作教学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是什么堵塞了我们学生的思路?我想主要是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且素材积累无方向无序列,不重视观察或观察不能坚持到底。人们常说,写文章,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不妥,甚至无材可选,只能是黔驴技穷,无米下炊,作文也就失去光彩,  相似文献   

11.
最近学生进行了一次月考,作文是一则材料作文,可选取的角度有几个,可是学生绝大部分选取的角度是同一个,举的事例也惊人的相似,作文雷同的比较多,似乎都迷失了自己,我认为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找回迷失的自己。纵观自己高中的语文教学,最感无奈的要数作文了,学生生活单一、心灵干涸,写作"无米下炊或"有米难为",表现出思维断裂、思想干瘪、意象枯瘠等现象,由于缺乏生命体验、文章没有"我"的存在,就像人虽然  相似文献   

12.
学生平时写周记时,常苦于"无米下炊",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转变思维,巧借一下教材,也能够写成一篇篇周记佳作。因为,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其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么多年来,我国有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曾对有效的作文教学法进行过研究,结果得到形形色色的作文教学法。但是,教师难教、怕教,学生难写、怕写的呼声还是很强烈,主要原因依然是师生深感"无米可炊"。本文试从生活、情境(活动)和文本三个层面探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以求突破"无米可炊"之尴尬。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中很少提到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把重点放在写作实践上。作文难,难作文。这已是语文老师和学生的普遍共识。很多中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大都有"无米下炊"之感,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写作的素材,没有写作前的"厚积"。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苦恼的是“无米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主要是学生缺乏观察力,不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古人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脱离观察生活的写作,失去了自己的“根”,失去了深厚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日益浮躁与浅薄。如何才能摆脱作文无素材的困境呢?  相似文献   

16.
现在有不少小学生都感到写作文特别难,看着作文题目,绞尽脑汁,咬破笔头也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和语言的积累,有时感到"无米下炊",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却感到对于事物的形象、色彩写不具体,辞不达意。要想解决这些困难,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叶圣陶先生曾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作某  相似文献   

17.
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生观察作文的探索深圳南山区教师培训中心/袁晓峰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而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差,还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材料。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指出:“作文教...  相似文献   

18.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写作时抓耳挠腮,“无米下炊”。写出来的文字或言之无物,或无病呻吟,或千篇一律。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写作技巧的传授便成了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9.
让作文教学走向生活化,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作文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有米可炊"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留心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身边经常出现的人、发生的事,如果没有留心观察,便熟视无睹,知之甚少,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无米可炊、笔重千斤.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少、慢、差"的疲软状态,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课,更怕批改作文。学生可谓是:"无米"可"炊",更何谈"炊出好饭"。如何让快速作文发挥最佳潜能,做到又好又快,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点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