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罗敷新议     
罗敷夸夫,有口皆碑。半个世纪以来,各种选本、专著都认定罗敷为农家采桑女。但如果从罗敷整体形象着眼,则可以看出罗敷为贵族女性;主动向罗敷求婚的太守,也文明礼貌,决不是卑鄙愚蠢的扰民官吏。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陌上桑》所塑造的罗敷形象是比较典型的,人们历来称颂罗敷是坚贞美丽的民间采桑女。然而,从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容本身来考索,罗敷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女子。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是乐府诗中历来被人们传诵的佳作,在语文教学中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它的以虚写实、烘云托月的手法。作品之所以能把歌颂女主人公罗敷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益于文中巧妙的对比艺术。一美丑昭然,褒贬由君农家采桑女罗敷,有着傲人的容颜,当她身着湘绮紫襦,肩挑桂枝青丝巧装饰的采桑篮穿  相似文献   

4.
罗敷何许人?     
古乐府《陌上桑》叙述一个年方二八的秦罗敷在陌上采桑,为使君看中,要强娶她,被她严词拒绝的故事,诗中的罗敷,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崔豹《古今注》载:“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王仁妻,……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另一首汉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曾涉及一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 《汉书·武五子传》中载“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周寿昌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一诗,细致入微地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一个貌美、人格更美的采桑女罗敷。作品为了达到从侧面描写罗敷的目的,又写了人们看到罗敷的情形。其中“使君”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得罗敷的形象,在这个小小的戏剧性的冲突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君”便成了作品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对于“使君”的形象,人们常以“荒淫无耻”地“调戏”  相似文献   

6.
《陌上桑》中罗敷的丈夫果真如罗敷自己所言是个“大夫”“专城居”的大官吗?如果这样认为,就会使这首诗逊色七分,罗敷的形象也就暗然失色了。再说,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身为一个“专城居”的夫人怎么会到城外去采桑呢?再说,她采桑干什么,她能去养蚕吗?旧社会采桑养蚕是农家女的事,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7.
1994年2月14日《光明日报》李栋臣、赵继学两同志《罗敷是贵妇人》(以下称《贵》文)一文,虽觉有新意,但对其观点实不敢苟同。 《陌上桑》是一首民间叙事诗,为汉相和歌古辞,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作品通过塑造罗敷的形象,表现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 全诗分三解。 诗歌的第一解,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现罗敷的“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相似文献   

8.
《陌上桑》采用侧面虚化描写的手法,塑造了罗敷这样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形象,使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这首诗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塑造了美丽、坚贞和机智的罗敷形象。全诗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后两段写罗敷的人格心灵之美。第一段采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罗敷怎样美呢?你看,她爱劳动——善蚕桑。她爱生活,采桑的篮子用黑色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是一首“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 ,它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中国诗歌海洋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何鉴赏这首诗呢 ?首先 ,《陌上桑》刻画了一个不为权所逼、不为利所诱的美丽而坚贞的女性形象。诗一开始 ,就对罗敷进行了总体刻画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好女”好在何处 ?“好”在热爱劳动。太阳刚一出来 ,她就到城南边去采桑。采桑女长像如何 ?是美还是丑 ?诗并没有从正面去写 ,而是先写了她的用具的精美 ,然后写了她的服饰和装扮。在用具的陪衬下 ,服饰的烘托下 ,读者可以猜测到采桑女是美的 ,但还…  相似文献   

11.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项旨在保护人身伤害事件中的受害人的利益、追究加害人责任的刑事法律制度。它的起源很早,秦汉时期的正史记载很少,但出土的简牍中却有一些记载,使我们对秦汉保辜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汉代军事财政的渊源及其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军事财政的渊源可溯及到周朝,至秦已比较完善。汉承秦制,汉代军事财政的发展经历了汉初的草创时期、汉武帝的高速发展时期、昭宣时的平缓收缩时期、王莽时的急剧膨胀时期与东汉时的螺旋式发展时期几个阶段。从总体上说,军事财政在整个封建社会也呈螺旋式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秦汉的亭除了逐捕盗贼和供客止宿外,还具有关卡和邮驿组织的职能;亭长是在战国、秦时亭尉、校长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秦时校长实即乡亭之长;汉初以后,都亭、乡亭之长均称亭长,校长则成了陵园令长之属吏。亭父身份为吏,与亭卒求盗不同,或即亭长的别称。亭长的地位在汉代(特别是东汉)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太尉是研究秦汉官制、兵制史的重要课题。以往,学界对此重视不够,很少有专文探讨。根据现有资料,将东汉历任太尉的籍贯、出身、任职时间、政绩及卸任后的去向等,分项立目列表予以介绍。系年录充分揭示了当时太尉的权力地位、人选标准、地域来源、职位更替及其绩效状况等,从中可知太尉在两汉之际发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代,洱海地区的人们已使用铜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时代和秦汉时期不断加深的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隋唐时代的衍变,元明时诞生了戏曲音乐形式“吹吹腔”,后又在清代出现“大本曲”说唱曲种。两个曲种在白族地区多年流行传唱。自1954年第一出大本曲剧《施善册入社》在大理上演后,文化部门将“吹吹腔”和“大本曲”合二为一,命名为“白剧”。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于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究竞是“经济作物”还是“自然植被”,王子今和陈业新两位先生有着不同的意见。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仍有自然生长的竹子,但大部分竹林已是经济作物。这些作为经济作物的竹林并不是从江南地区移植过来的,而是自然之竹在人口压力和人们的书写需求刺激下自然而然转变成的。从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由“自然植被”转变成“经济作物”的原因与过程以及关中地区竹子仍大范围生长的事实皆可见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9.
出土材料是可信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及包山楚简中有关的词语从字形、字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可探讨在战国末期至汉初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楚、秦和汉三在语言方面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初见秦》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但该文又同时出现在《战国策》中。因此关于这篇文章产生的年代以及归属等问题便产生了争议。根据文中的避讳现象以及所使用的一些名称,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等进行分析,《韩非子·初见秦》应产生在秦庄襄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