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中医药类院校运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医药文化实践教育,对文化自身既是一种认可,对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更是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以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主要是以"仁"来引领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以"和"来引领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改革创新、以"精"来引领中医药院校学生日常管理改革创新、以"诚"来引领中医药院校网络空间建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蕴涵的人文精神,历经数千年依然显现出独特的现代价值。但时代的飞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科学提炼理论形态、塑造领军人才、建立宣教基地、强化经费保障是进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措施,对于社会各群体形成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我校党支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凝聚师生智慧,建设人文校园。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主导;“中国梦”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普及确立了更高远更具象的目标,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对南通“十三五”时期“人文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和目标定位作出研判,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进一步弘扬城市人文精神结合,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发扬光大“凡人善举”,全面提升市民人文素养;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南通社会文明程度;做强志愿服务品牌,努力拓展人文关怀新领域;全面提升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工作水平;拓展文化建设工程,扩大文化储量和流量,形成多元开放的城市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7.
教育组织成员共同参与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保障。研究以组织文化为切入点,认为人文数智教育组织文化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文化支撑,然而,当前的教育组织文化缺失“人文数智”的文化基因,进而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基于此,研究构建了包含基本假设层、信仰与价值观层、人工饰物层的人文数智教育组织文化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产生涌现价值”为核心的育人基本假设,信奉“技术赋能以学习者为领导者”的主导价值观,创用各种规范、策略方法、工具器物等人工饰物。最后,研究指出,生成新的教育组织文化的过程中,教育组织需经过达成战略共识、系统规划战略、内证实践战略、利器赋能战略等阶段,故而提供一种“创用内生”的组织文化支撑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微文化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生群体中价值观较混乱,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鉴于此,微文化应用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遵循以下路径:利用微载体打造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范式;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文化活动;加强校园“微文化”建设,以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做一个正能量传播者。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各种不足,过于边缘化、政治化,可操作性不强,专业教学中渗透较少,缺少传统文化的挖掘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教学内容,以传统文化为引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趣味性,贴近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等。  相似文献   

10.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的改革理念;充分发挥出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强化素养立意,突出能力导向,体现了语文考试的人文特点与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1.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遵循的是以"学科"为核心的专业教育模式。在这种专业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课程结构欠合理、教材的应用性不强、教学"去情境化"现象严重和过分注重教师的科研水平而忽视其实践经验等问题。"重学轻术"的评价体系和"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是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遵循现行专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从学科型专业教育模式向职业型专业教育模式转型,具体可以从增强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编写应用性强的教材、开展"实际问题情境"教学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与其他教育工作相割裂、内容较为匮乏和路径狭窄单一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凸显“文化观照”的视野并遵循“细小落实”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只是表述核心价值观的24字,还要按照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这三项标准,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近代先进文化和世界文化精华这三大来源中,选择丰富的文化元素作为相应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关键有两个层面:一是建构和完善“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框架;二是探索和使用“国民教育融入法、社会治理贯穿法、宣传教育引导法、榜样示范表率法和优良品德修养法”全面协同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将立德树人的内涵贯穿于专业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底线,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工科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偏向于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能力,对道德价值领域的涉猎较少。往往导致工科专业的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时,缺乏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引。当前课程思政理念下,专业教师基于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充分与时代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中,做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育相辅相成,实现工科专业课程全方位育人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中国医学教育包含现代医学(西医学)和传统医学(中医学)两方面的内容。中西医结合学,作为并列于西医学和中医学的一级学科,是医学教育的第三种形式,其专业教育已逐步形成基础到临床、实验到实践的科学体系和系统课程。在西医院校专业培养中,如何在教材、教法、教学内容等中融入中西医结合元素,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应临床工作、融会贯通的优秀医疗人才?需要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摸索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传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引入现代教学模式,构建和谐的医学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的学术研究从中国思想史与中国文化史出发,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迁衍为视域,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认为一部中国历史即是一部文明史,而“人学”则是历史发展的内生动力。张岂之在“人学”理念的基础上,将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相契合,辅以西方相关的大学理念,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观”,彰显了文化自信深厚的历史底蕴。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中,张岂之不断丰富着“人文教育观”的内涵,在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培养、课程构建、研学实践等方面不断完善着“人文教育观”的实践路径,并积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会通,在建设“新文科”的大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梳理国内外数字教科书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样态演变,探究教育攸关者与数字教科书的角色博弈,对当前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展望数字教科书的未来路向、呼应时代的“人性彰显”根本价值诉求,是数字教科书研究应有之义。基于中国教育实践智慧创造性转化的逻辑诉求,数字教科书发展的未来路向将以教科书、教学以及教材等核心概念重构为出发点,基于“开放·发展”理解旨趣重构数字教科书,基于“学习者本位”价值旨趣构建“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教学生态,基于“未来课程”实践旨趣创新教材观。  相似文献   

17.
以高校“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为例,从深度学习课堂进程维度入手,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教学,以期解决课程思政“怎样做”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明确高校“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第二,梳理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价值导向;第三,采用展示高挑战项目、深入讨论问题、关联知识体系等教学方式来“落小,落细,落实”课程思政。这既能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也能将育人有机融入教学实践,连通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调整.如何构建课程思政视角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挑战的课题.在课程思政、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背景,分别从教师资源建设、教材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必然是朝向三维目标的课堂,语文课堂的导入行为必然也将以三个雏度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20.
医学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需求对接中的问题推动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以“诊断学”课程思政改革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原因,明确了育人目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强化教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是前提、重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为基础、创设多元化隐性育人课程教学过程做平台”的“三课育人”模式教学改革,将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践落脚点定位为注重知与行、师与生、教与学三种关系的平衡与处理,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