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辅导员》2014,(13):62-62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皮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2.
皮影戏     
《初中生》2013,(Z4):62-63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3.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相似文献   

4.
皮影戏     
《初中生》2013,(9):62-63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善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但究其本源,王国维在<戏曲考源>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由演员当众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登场敷演,是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特质,没有舞台表演的第二度创作,戏曲艺术的美也不能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戏曲舞台表演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且在表演中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定州市解咬村皮影戏始于清嘉庆年间,与冀中皮影一脉相承,2017年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音乐+"生态体系的发展背景下,将解咬村皮影戏的艺术精髓融入当地高校艺术教育,不仅实现了对该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同时民间艺人情真意切的表演、田野实践平台的搭建,为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天然养分。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5,(7):56-60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由人操纵兽皮或纸板做成的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表演形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8.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9.
我国戏曲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有名的城市之一就是山西,这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汉代时期,该城市就已经有木偶与皮影形式的表演,到了北宋时期,"诸宫调"形式出现,之后还有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等形式的艺术,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对于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之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相似文献   

11.
皮影戏     
妈妈的话:我家宝贝今年8岁,是一个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总能静下心、蹲下身,和宝贝平等相处。虽然期间也曾流过眼泪跌过跤,但更多的是我们一起成长的喜悦。2月16日晴皮影戏是通过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的是戏曲的叙述视角问题,它以人物出场白、人物心理、鬼神人物的叙述、人物的上下场诗和剧目的总题诗四种形态进行代言性全知叙述。而在中国古典小说向戏曲嬗变的过程中,存在由小说的多元性叙述视角向戏曲的代言性全知视角转变现象。戏曲具有一个人物、多个人物叙述里、高于整个人物世界和故事世界的全知叙述视角,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实质是由小说叙述视角的多元性,转化为戏曲代言全知叙述视角的多层次性,本质由小说主要是供阅读的语言艺术与戏曲是舞台表演综合艺术决定。  相似文献   

13.
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戏曲舞台不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属性,而且还将演员的"唱、念、做、打"融为一体的综合表演集中展现在舞台上,以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动人故事,使中国戏曲艺术富有特殊的魅力。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适当地渗透戏曲武功演员的培养途径,能够让广大学员清楚地认识到要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号物)制品的通用称谓,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陇东皮影属秦晋影戏,造型方法和陕西皮影一脉相承。经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几代人的改革与创新,广泛吸收了陇东民间剪纸、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日渐形成了陇东皮影完美的色彩艺术和造型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以表演为核心的综合艺术,艺术表演中的扮相服装讲究色彩与搭配,人物的妆容讲究程式性和装饰性,所以戏曲美学是一种具备声、色、情景的综合美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整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传统戏曲服饰与小学美术中的设计服饰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寻找新的途径与思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学.  相似文献   

16.
《当代学生》2012,(Z4):91-93
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纵戏曲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2011年11月,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7.
“十五贯”故事经由话本一、传奇的演绎,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已基本固定,其后各种戏曲形式和说唱艺术在敷演这个故事时,也大体上没有超出话本、传奇所划定的范畴。但滦州影戏剧本《十五贯》在继承传统“十五贯”故事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使之成为一部新颖的、-具有影戏格调的“十五贯”故事。这种新变主要表现为人物设置与故事情节的改换具有滦州影戏韵味和相关的线索也具有滦州影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戏曲文学剧本创作中,既有一般戏剧元素所具有的“故事”层面的创作,又蕴含了对以音乐性为代表的舞台表演的设计与呈现,这是戏曲艺术本体性得以完整实现的深层创作。以戏曲剧本创作为切入点,关注戏曲文本中音乐性特质,从戏曲文本中的音乐性语言、戏曲剧本的音乐性审美结构、不同剧种流派的戏曲剧本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戏曲文本的文学性与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舞台性的“双重美学建构”进行思考,探索当代戏曲剧本创作民族化和艺术化的审美创作路径,从而提升戏曲剧本创作的综合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皮影戏又称弄影戏,起源于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华县皮影与全国其他各派系皮影相比较,无论雕刻、表演或唱腔都独具一格,堪称中国皮影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皮影戏     
易树 《神州学人》2006,(7):39-39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3到5个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