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静 《文教资料》2012,(1):62-63
成荫以善于导演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而著称,他的作品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兴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以及史诗意味浓厚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即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历史价值观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创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数量快速增长,成为电视剧平台的主要题材之一,优秀剧目不断出现,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和革命历史普及效果。随着更多的创作者进入这一领域,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历史价值观混乱的问题。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专注于对革命历史的表达、演绎和重现,强调主流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它除了要符合一般历史剧在历史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具有特殊的评判标准,以及来自当代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更加具体严谨的审视与观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历史价值观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定位,准确把握“人民性”“客观性”和“当代性”的内涵与外延,努力实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价值观的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3.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我国影视剧中占据重要位置,电视剧比重较大,电影比重逐年减少。要扭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式微的局面,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保持其思想性和教育性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征大会师》是继电视剧《长征》之后,又一部全方位全景致反映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丰富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也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在影视叙事艺术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宪派的革命话语对其革命历史题材的历史小说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小说在历史题材的选择,革命历史事件的定性,历史学中的事件、行为者和场所等诸故事要素的编码,故事的叙述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对历史进行改写和重构的叙事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6.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是通过特定的历史史实、人物为故事题材,以革命活动为主要载体,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反映中国新旧民主主义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达到教育和引导新时期社会群体,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素质为目的的特有文化。它具有题材的革命性、内容的真实性等特征以及价值导向、思想教育、文明构建等德育价值。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成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7.
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已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本文赋予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以新的内涵,力图遵循历史性、整体性、错综性原则,全方位、多视角地探索当代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流变、发展轨迹及其复杂成因.真诚纯净的讴歌——矫揉虚伪的讴歌——反思机制的讴歌是其基本流变轨迹过程,并提出了“两个历史期、五个阶段”的标志说.  相似文献   

8.
吴黎 《文教资料》2006,(21):76-77
“十七年”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题材较窄,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却受到了当时作家的广泛关注,这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艺术风格多样、结构宏大的诗史性长篇作品,有一些传奇式的更接近现代的“通俗小说”,还有具有个人抒情特征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9.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由于纪实性的艺术特点,编导者秉承儒家传统美学精神,在电影的拍摄中特别推崇尚实求真的审美艺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艺术魅力不仅表现在忠实历史,追求故事情节的真实可信,以真取胜,也体现在对情感的书写和张扬,以情动人。主创者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艺术的表现方法,创作出许多故事情节真实生动、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情感基调真挚深沉的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传播革命文化,塑造中国精神,进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利益驱动、监管缺位存在诸多问题,有悖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原则,歪曲历史,粗制滥造。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应该政治性、真实性、文学性、艺术性与演绎性并重,全方位实现教育娱乐功能,规避低俗,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艺术观与历史伦理观,实现历史与艺术、历史表达与艺术演绎的高度统一,弘扬历史正义,引领社会文明。要进行电视产业立法,依法监管,优化氛围,扶持精品,引导竞争,提升品质,推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培养健康向上的民族性格,汇成中国力量,认可中国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造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场,社会群体中个体的感情、意志、动机统统臣服于主导历史巨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训诫。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阅读期待便由此而产生。它不仅决定着题材选择的意识形态目的,而且影响了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叙事策略,即如何在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亘古的历史冲突中建立起新的信任,从而使文本具有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细节描写是情节组成的一部分,考察“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中一些常见的细节设置,儿童游戏天性被改造和规定,青春期的各种复杂情感被抽空和净化,真实心性和隐秘情感的压抑性表达,从而得以更清晰地揭示出当革命历史叙事渗入儿童文学领域,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模式内部痛苦而扭曲的审美挣扎。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剧不断地掀起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收视热潮。当代革命历史剧通过塑造另一种意义上的"高大全"又带有"江湖气"的革命英雄人物,弱化革命英雄的"出身"叙事,用知识分子形象来衬托这一类新的革命英雄,以符合当下社会生存现状的"亮剑精神"来迎合大众,最终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叙事。  相似文献   

14.
《开国大典》出现在新时期银幕上,绝非偶然。这是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经验的汇集与突破。 青年朋友在欣赏《开国大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甘肃革命历史画既是中国革命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内容延伸。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甘肃革命历史画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结合典型的甘肃革命历史画作品,阐释实践过程中的写实与象征手法,揭示其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革命历史叙事作为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一直以来都为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学界在革命历史叙事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方法创新,但相比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研究的日趋成熟,学界对1980年代以来有关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一些学者试图在“后革命”的视角下整合反映革命历史的作品,将其纳入同一理论框架进行阐释,但这一尝试还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7.
王永剑 《文教资料》2011,(18):16-1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革命历史小说的新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被一些研究者称为新革命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之所以在世纪之交出现一个创作热潮.主要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包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大众文化心理的促使。  相似文献   

18.
周明环 《天津教育》2020,(5):121-122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一大特色,随着思想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题材的教学也受到很大的关注。这类文章不仅能带领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革命历史,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家信念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是值得挖掘的教学领域,同样也是充满挑战性的,本文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选材和语文日常教学实际,简谈如何将这类题材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当代文学的研究中,我们的教科书曾将本世纪初“五四”运动起至新中国建立止描写战争生活的文学,规范化地称之为“革命历史题材”。就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前十年的作品而言,“革命历史题材”的提法不能说不恰切。这一概念不仅包容了作品的选材范围,更囊括了作者建构作品时的纯化心境,审视历史的视角,处理人物形象的手段,印证史学结论中规律化轨迹的急迫态度。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全面政治化地理解、判断、褒贬战争生活中的各类人物,以“政治”这支单色的笔,将人物推向界限分明的两个极致——革命与反革命,英雄与叛徒,英雄与懦夫,历史的功臣与历史的罪人,等等。笔者在论及新时期九十年代的一批在时间范畴上本属于“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时,首  相似文献   

20.
申景梅 《天中学刊》2011,26(4):64-67
"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具有题材多是真人真事或以真人真事为蓝本、重视对阅读者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结构设计模式化、宣扬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崇尚高昂悲壮的审美趣味等特征。1960年前后,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相对兴盛,出现了短暂的高潮,但由于作家队伍的整体萎缩、"阶级斗争"创作原则的空前强化、文学对政治语境的迎合与趋同、审美向度的缺席等原因,到文革前仍无可挽回地呈现出了整体萎缩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