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一句转折复句。这类转折复句跟一般的转折复句不同。一般的转折复句如果用连词“然”来转折,是前面的意思轻,后面的意思重,即所谓重转。这类转折复句却是前面的意思重,后面的意思轻,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所说作修正或者补充,以便把情况说得完整些,全面些。“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是”。“吾德馨”是主谓词组,到底哪个是主语?我认为“吾”是主语,“德馨”是主谓词组作谓语,因为全文是在自叙自评,自得其乐,不能把“吾”分析成“德”的定语。“馨”,是香草的气  相似文献   

2.
1.1①鱼,我所欲也,||②熊掌,亦我所欲也,|③二者不可得兼,||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二重复句,共有四个分句.①②与③④是总分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与④是假设关系,可是没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2)“所欲”是动宾关系,“所”是代词,但是具体指代的内容随上下文而异.在第①分句里,“所”代“鱼”字,在第二分句里,“所”代“熊掌”.3)本章是论说文体裁,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可是下笔伊始就打了个比方,从“鱼”与“熊掌”入题,说到当“二者不可得兼”时,便只好“舍鱼有取熊掌”.这种打比方的写法,是《孟子》常用的辞格之一.  相似文献   

3.
《鱼我所欲也》章,准确地运用了类比推理来确立中心论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义,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段话,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喜  相似文献   

4.
一、所 古汉语的“所”,常见的用法是和及物动词或动词词组结合在一起,构成“所”字词组,这个“所”字词组具有名词的性质,它能象名词那样作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掌握“所”字的语法作用的关键。 (一)“所”和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所”字词组。 ①“所十动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二章》 2.所见皆死牛也。 《订鬼》 3.临丧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 6.此予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相似文献   

5.
教学《鱼我所欲也》,一开始就要碰到“亦”字。前三个“亦”可解作“也(是)”,而“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中的“亦”字,却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解作“也(是)”的。因为这个句子和后面两句组成了一个二重复句,总的关系是因果;但在原因的部分又夹了一个转折关系,即“所欲有甚于生者”。  相似文献   

6.
上午给孩子们评讲一张练习卷,有一道阅读题,来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相似文献   

7.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我们站在岔路口时,面对选择,必须作出取舍。  相似文献   

8.
舍得     
《招生考试通讯》2010,(10):I0008-I0008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话告诉我们,有舍才有得,拥有的别名叫放弃。  相似文献   

9.
熊掌     
《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是美味,而熊掌尤美。熊掌,就是熊的脚掌,也称熊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古代以龙肝、风髓、豹胎、鲤尾、鸽炙(  相似文献   

10.
“的、地、得、所”,在现代 汉语里都是结构助同。其中“所”字是一个文言词,它跟其它的结构助词不同。“的、地、得”一般用在词、词组或句子的后面,“所”字则用在动词的前面;“的、地、得”都读轻声,“所”字则不读轻声。  相似文献   

11.
四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第二类,我们称之为“介宾型”。这一规律比“动宾型”更具实用价值,更具修辞效果,因而也更值得我们重视。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刃相如”一句即为此例。“刃”这一名词在活用为一般动词后,所表达的内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一个动词性偏正词组——以该名词作介词宾语的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偏正词组——“用刃杀”。值得注意的是,通常的偏正词组都是以“正”为主,以“偏”为辅的,但在“用刃杀”这一类对应形式中,其重点却是名词“刃”。一方面,作者在原文中所强调的是秦王的侍从手持刀剑对蔺相如的威胁,而不是强调“杀”的动作;另一方面,在这个现代汉语的对应形式中凭空增  相似文献   

1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减负与增效"也如同当年孟老先生所提出的两难选择摆在我们的面前。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是"舍鱼而取熊掌":为了"夯实"基础知识,教师总是不厌其烦的搞"一言堂";为了"提高"基本技能,学生总是机械的重复  相似文献   

13.
从《论语》看上古“者”“所”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论语》中“者”“所”解释的几点探讨“所”和“者”是一对很有个性的古汉语常用词,主要是做特殊指示代词。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总要附着在其它词或词组上,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结构助词。这也不无道理,叫什么倒无关紧要,关键是应该掌握它独特的功用。比如:“所”字,总是附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而“者”字是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所字结构的含义是“所”字所附动词的宾语,而者字结构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减负与增效"也如同当年孟夫子面临的两难选择同样摆在我们面前.在两难选择中,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常常"舍鱼而取熊掌",为了"夯实"基础知识,经常是口若悬河的"一言堂";为了"提高"基本技能,经常是机械重复的  相似文献   

15.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这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而”是转折连词。第一分句的“青”应当是主语,“取之于蓝”是偏正词组作谓语(“取之”是正,“于蓝”是偏)。“之”代替“青”使“青”复现,从而产生强调的作用。两个“于”用法不同:前一个要译成  相似文献   

16.
付出努力的人,早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古人说这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有时候应懂得放弃,这样才能得  相似文献   

17.
冲突与选择     
一 两难情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中这段话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境况——两难情境。两难情境与逻辑学上的二难推理一样,都使人处于一种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而两难中的思考与选择也更能显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乃至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8.
现在,研究语法的同志中有这么一种意见:“为了”兼属介词与连词。认为:如果“为了”后面跟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它就是介词,这个句子便是单句;如果“为了”后面跟的是动宾词组或主谓词组,全句就成了复句,“为了”就是连词。例如:  相似文献   

19.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题记问题的提出严育洪老师在《课堂坐标:教学设计新走向》一书中指出:课堂时间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冗繁  相似文献   

20.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是孟子的一个两难选择。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些两难选择。时常,艰难的抉择煎熬着我们,使我们久久不敢定夺,而我们往往认为选择正确的反而最终又使我们倍感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