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语叙述句从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入手,可分为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被动句式的主语虽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但它不仅不施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且正好相反,是谓语动词所表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如: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论·陈涉世家》) 2、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例1中主语“士卒”是谓语动词“用”的受事者。例2中的主语“敌人”是谓语动词“消灭”的受事者。表达这种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我们称之谓被动句或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2.
[提示]所谓“文言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的句式跟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有明显不同的句式。主要有:(1)判断句式。其基本形式是:“……者,……也”,也可不用“者”,或不用“也”,或“者”、“也”都不用。副词“乃”、“则”、“皆”、“即”,动词“为”等也可表判断。(2)被动句式。它除了用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被”表示被动外,还有几种表示被动的形式,如在动词后面加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面加“见”;既用“于”,又用“见”;用“爱……于”;用“为……所”等。(3)倒装句式。它表现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结构后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4.
被动句式,古今汉语中常见。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式常用引进施事者的介词“被”字来表示,如:“你的意见不会被大家采纳”。主语“意见”是受事者,是“采纳”的对象,“大家”一词是“采纳”的施行者,称为施事者。如果去掉“被”字,用“大家”作主语,“你的意见”作宾词,句式就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大家不会采纳你的意见。”施事者作主语的,叫主动句;受事者作主语的叫被动句。上面被动句里的施事者“大家”如果不用,就成为“你的意见不会被采纳。”这句也是被动句。如果把这句里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被”取消,就成为“…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所谓被动句,是针对主动句而言的。主动句,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被动句,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被动者)。现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做被动句。它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句子叫主动句;另一种是,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这种句子叫被动句。文言被动句常见的形式有四种: 1.用“于”表被动,即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如:而君幸于赵王。 2.用“见”表被动,即在动词前加“见”。如:欲予秦,秦  相似文献   

8.
被动句是从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上说的。当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充当句子主语时,我们就说整个句子是被动句。这一点古今汉语是一致的,但古今汉语的被动形式却很不相同。例如:郤克伤于矢。(《左传·鞌之战》)这是用介词“于”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矢”,使受事主语“郤克”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质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一、训练目标在句式的训练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几种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典型形式是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帮助判断,即“…··者……也”,也可转变为以下几种格式:“……者也”、“……者……”“,…··也……”有时也用动词“为”表判断,还有用副词一乃、则、即、亦、必、诚、皆、悉、固”等兼表判断。2被动句文言被动句的常用格式:①用介词“于”表被动;②用介词“为”表被动;③用介同“为……所”表被动;④用”见”表被动;⑤用“……见……于……”表被动;⑤用…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常把主语和谓语属于主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做主动句 ,而把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做被动句。被动句在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式 ,在现代汉语中 ,被动句通常是用一个特殊的、表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来表示 ,一般容易掌握。而在古汉语中 ,表示被动的句式种类很多  相似文献   

11.
闽南话的“互”字,厦门地区读h~(22),泉州一带通常把“互”字说为“乞”kit~(32)、“吐”t~6(24),“当”t~6~(44)等音。当动词用,都表示交付、给予。当介词用,表示被动,跟普通话书面语表示被动的介词“被”字相当。闽南话用介词“互”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以表示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类似普通话用介词“被”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可以叫做“互”字句。但闽南话的“互”字句,跟普通话“被”字句有许多不同地方。这里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一般常用介词“于”、“为”、“被”或动词前加“见”,谓语前加“所”,用“为……所…”作标志表被动。那么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标志,主语受动”的句子就叫做无标志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需仔细辨认。现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无标志被动句为例,谈谈辨认无标志被动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常把主语和谓语属于主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做主动句,而把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做被动句。被动句在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通常是用一个特殊的、表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来表示,一般容易掌握。而在古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句式种类很多,不细心琢磨很容易弄错。现就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几种被动句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三册“单元知识·常见文言句式”中,介绍了文言被动句的常见形式有四种:①用“于”表示被动;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④用“被”表示被动。这些都是有标志的被动句,或称...  相似文献   

15.
“于”字句中的“于”一般被看作被动句的标志.本文从“于”的介词系统的角度揭示介词“于”的功能不在于表示被动,“于”字句仍属于意念被动句.  相似文献   

16.
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大类。所谓被动句,就是说它的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古代汉语中的被动表示法远比现代汉语复杂,可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这是第一种分法;一般的和特殊的,这是第二种分法;简单的和复杂的,这是第三种分法。有标志的被动句,如《韩非子·说难》“弥子瑕见宠于卫君”,“见”和“于”就是一种标志。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战国策·齐策》“今婴子逐,盼子必用”,“逐”是“被逐”。一般的被动句,可拿意义或被动标志为依据去识别,如前举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二例。特殊的被动句,如《公羊传·庄公28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伐者为客”——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伐者  相似文献   

17.
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两种。该文即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辨别,解决古汉语中被动句式难以识别和处理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存在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式。它的典型结构方式是: 处所词语+动词+着+名词性词语例如: (1)床上躺着一个人。(2)地上堆着许多白菜。(3)天上飞着一只鸟。(4)大街上跑着两辆汽车。根据句中动词是否表示动作行为和这行为是否在持续,存在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两类。例(1)(2)中的“躺着”和“堆着”只表示人或物存在的方式,不表示动作行为在持续,故这两个句子为静态存在句。例(3)(4)中的“飞着”和“跑着”不但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表示动作在  相似文献   

19.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一、有标志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20.
until既可用作介词又可用作连词,所引导的介词短语或从句在句中充当时间状语或时间状语从句。在运用该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until同肯定句式连用时,句中的谓语一般要用延续性动词,表示某动作一直延续到until所表示的时间为止,汉语可译为“到……为止”。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