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改性锰矿为吸附剂,以含有单一的锌溶液以及铜、镍和铜氨络离子与锌的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研究了Cu(2+)、Ni(2+)、Ni(2+)和铜氨络离子对改性锰矿吸附Zn(2+)和铜氨络离子对改性锰矿吸附Zn(2+)的竞争吸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当溶液中存在多种二价重金属离子时,各离子之间存在竞争吸附,Cu-Zn体系中Cu(2+)的竞争吸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当溶液中存在多种二价重金属离子时,各离子之间存在竞争吸附,Cu-Zn体系中Cu(2+)拮抗Zn(2+)拮抗Zn(2+)的吸附,即抑制对Zn(2+)的吸附,即抑制对Zn(2+)的吸附;而在Ni-Zn体系中,在低pH值下Ni(2+)的吸附;而在Ni-Zn体系中,在低pH值下Ni(2+)协同Zn(2+)协同Zn(2+)的吸附,促进对Zn(2+)的吸附,促进对Zn(2+)的吸附,在高pH值下Ni(2+)的吸附,在高pH值下Ni(2+)拮抗Zn(2+)拮抗Zn(2+)的吸附;铜氨络离子-Zn的体系中铜氨络离子对Zn(2+)的吸附;铜氨络离子-Zn的体系中铜氨络离子对Zn(2+)表现出显著的拮抗吸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自组装技术在金属铜表面制备了一层具有缓蚀功能的硬脂酸单分子膜.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空白铜电极与硬脂酸修饰铜电极在中性和碱性氯化钠溶液中的缓蚀行为.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影响铜缓蚀的因素,探讨了其缓蚀机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在稳定剂存在的条件下,在钢铁表面制备了Cu-Sn-P多元合金化学镀层,讨论了镀液成分和沉积条件等对镀层性质的影响.采用了硬脂酸、月桂酸和苯并三氮唑对Cu-Sn-P镀层表面进行再处理,从而形成致密保护膜,得到Cu-Sn-P/stearic acid(lauric acid,BTA)镀层,并研究了其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失重法研究了环丙沙星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对低碳钢的缓蚀性能以及温度对缓蚀效果的影响,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研究了缓蚀机理.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在有效浓度为4mmol/L时对低碳钢的缓蚀效率可达到91.19%;它是以阳极抑制为主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通过苯环及O、N、F三种杂原子在碳钢表面形成的单分子层吸附达到缓蚀目的,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缓蚀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借助pH传感器实时测得电解CuCl2溶液过程中两个电极附近溶液pH的变化。实验过程中发现阴极附近溶液pH>7呈碱性,阳极附近溶液pH<7呈酸性。基于这个发现查阅资料从微观角度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实验过程中,利用阴极析出铜的同时,也有气体析出这一异常现象,开展了趣味实验——在气泡中长大的“铜树”。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2-十二烷基二硫代-4-苯基-1,3,4-噻二唑-5-硫酮(DPTr),用元素分析,IR和1H NMR等技术对DPTT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失重法考察了0.5mol/L水解聚马来酸酐和羟基乙叉二磷酸(HEDP)混合溶液中DPTT对铜的缓蚀作用,用二巯基噻二唑(DMTD)作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DPTT的缓蚀性能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相同浓度下,缓蚀性能优于DMTD.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锌是能够置换溶液中铜离子的: CU~(2 ) Zn=Cu十Zn~(2 )至于铜氨溶液中,铜离子已成络合中心离子,势必使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大为降低,那么,锌能否置换铜氨溶液中的Cu~(2 )离子呢? 我做了如下实验:取0.5M的硫酸铜溶液10ml,滴加浓氨水,制得蓝色铜氨溶液,然后,加几颗小锌粒,可发现铜氨溶液颜色逐渐变淡,最后变成无色,同时锌粒表面变黑,铜沉积在锌粒表面。实验证明,锌是可以把铜氨溶液中铜离子置换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失重法研究了H2S对Q235钢在CO2介质中的腐蚀影响及咪唑啉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并用电子探针分析了Q235钢表面的腐蚀产物膜,结果表明:常压CO2-H2S溶液中,H2S加速了CO2的腐蚀,在高压CO2-H2S溶液中,Q235钢腐蚀速率的对数lgRCO2-H2S与二氧化碳分压的对数lgPco2不成线性关系,实验室合成的咪唑啉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加入钼酸盐与硅酸盐复合缓蚀剂的碱性脱盐溶液中,对带锈铸铁进行脱盐缓蚀处理,对带锈铸铁处理前后的耐蚀性能进行了测试评价,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锈层形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脱盐缓蚀处理后,铸铁的腐蚀速度下降至5%以下,脱盐缓蚀改善了锈层结构,锈层主要组成由不稳定锈γ-FeOOH向稳定的α-FeOOH转变,锈层结合紧密,铸铁的耐蚀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有关等浓度的CH3 COONa与NaHCO3溶液pH大小比较的问题经常在各类试测题中出现,一般从HCO-3水解能力大于 CH3 COO-的水解能力进行分析,得出CH3 COONa溶液的 pH 小于 NaHCO3溶液的pH 的结论.然而,对浓度均为0.1 mol·L-1的2种溶液进行pH 测试时,结论正好与此相反,那么,是否可以将结论改为:浓度相同时,CH3 COONa 溶液的pH 大于 NaHCO3溶液的 pH 呢?笔者在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