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首创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和形态。“建好用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的关键在于推进大运河扬州段公共文化空间的生产与生成:以塑造大运河扬州段标识系统为重点提升物质空间建设的质量,以阐释大运河扬州段意义内涵为抓手拓展文化空间的深度,以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为路径形成和发挥社会空间凝心聚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2013年夏天,中国大运河申遗即将经受联合国专家组的"预考",明年就将进入大运河申遗的"角逐"之年。因此,社会各界对大运河的关注度骤然升温。运河申遗的价值有哪些、难点有哪些?运河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保护状况、运河城市的发展等问题研究现状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见证申遗过程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  相似文献   

3.
<正>扬州是我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之一。她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自春秋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至今已有将近2500年历史。2500年间,扬州历经风雨,几度兴衰,几度辉煌。西汉为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确立了扬州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9月,《中国名城》杂志编委罗哲文、张锦秋等著名专家、学者来到扬州参加《中国名城》杂志公开发行两周年座谈会和梁思成先生铜像揭幕仪式。罗哲文先生在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前动情地说:"这是我第十七次来扬州了,扬州人美水美,历史文化深厚,大明寺风清月朗,鉴真堂清幽雅洁,梁先生的像能供奉于此,也是扬州的骄傲了。大运河正在申遗,扬州我还会再来的。"谁料仅一年多光阴,罗老却抛下了他毕生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温和、睿智、博学的长者倍感惜痛。作为自1987年我刊创刊以来连续担任五届编委、顾问,罗老为古城扬州、《中国名城》杂志以及我国的名城保护事业所做的贡献历历在目,思来如同在昨。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化遗产类型的不断丰富,在大尺度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我国既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遗产区域化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阐述,初步分析了遗产区域化保护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大运河扬州段为例,就大运河遗产的区域化保护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文化遗产区域化保护不仅是保护理念、方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今日的扬州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拥有大中型企业279家,已经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化工、建材等门类为主体的工业行业。它的汽车、轮船、集装箱、空调器、电话等产品称雄国内,其中造船业发展迅速。坐落在大运河畔的江扬船舶集团公司的前身江扬造船厂,最初是以服务大运河为主,  相似文献   

7.
6月22日,喜讯从卡塔尔多哈传来,中国大运河和中国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申遗成功。由此,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达到47项,居世界第二。杭州也成为拥有西湖、大运河的“双遗产”城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一个大跨度的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涉及沿线8个省市的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城市,杭州人民对这条千里长河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并倾注全力助推运河申遗。本刊这期刊出的《当代马可·波罗重走运河路》《〈遇见大运河〉:用舞蹈语言助力大运河申遗》两文就是用不同的视角和形式为助推大运河申遗成功作出自己的努力。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保护遗产的任务更加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本刊将继续关注申遗成功后的新亮点,刊发相关的文稿和图照,让古老的大运河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沈娴 《文化交流》2014,(8):16-20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欢欣之余,回想这项遗产,除却一些基本数据,我们对大运河的历史似乎知之甚少,对大运河的感性认识很难具象化。大运河的历史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地成了城市记忆的盲点。  相似文献   

9.
达威  梓里 《文化交流》2014,(6):16-19
相较于已经列入名录的中国的45项世界遗产来说,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姗姗来迟。中国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极为特殊的地位,将之与中国古代其他水利工程和国外运河做一番比较,或许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栗子 《文化交流》2014,(7):21-24
5月21日,大型原创舞剧《遇见大运河》在杭州大剧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炫酷的舞台艺术与华丽的演出服装交相辉映,它以舞蹈的语言娓娓道来,倾诉中国大运河“开凿、繁荣、遗忘、又见运河”的千年历史,助力中国大运河申遗,从而折射出关注传统、传承历史、保护生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正千年大运河,锦绣贯古今。京杭大运河厚重的历史底蕴,决定了她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时代内涵。"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杭州,"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的扬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汴州(今开封),"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的楚州(今淮安)……前人诗句中的古代大运河,商贾如云,繁华热闹。繁忙的运河还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大批操着不同语言的各地客商,大运河成为各民族和谐交融的水上流动舞台,在开展商贸流通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运河纵贯数千里,跨越上千年,至今仍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处名副其实的人类遗产。随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推进,对其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透过大运河的历史探讨世界遗产相关框架下大运河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分析大运河生态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相互关系,理清古老的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丰富生态文明成果,将大运河生态文化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源动力。不仅从上下联动、生态补偿、流域性平衡、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提出传承运河生态文化、构建美丽运河建设机制的建议,而且就以运河生态文化引领打造美丽运河三条走廊,提出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修复河岸环境,打造运河生态走廊;传承历史文脉,打造运河文化走廊;推进文旅融合,打造运河旅游走廊。不仅从理论上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寻找逻辑关系,而且从实践上为弘扬运河生态文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尾声,今年的世界遗产大会将最终作出决定。大运河最南端的城市杭州,正举行着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我们走读运河,体验已融入杭州人生活的运河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长长的流水缓缓流淌,波浪节拍应和着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明。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历史的见证,是保护中国古代丰富文化的历史长廊。大运河凝聚着政治、经济、文化、水利、建筑、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价值与信息,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千百年来,在运河(杭州段)沿岸汇聚了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中国大运河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走廊。在这条走廊里,交流是双向的:早期,主要是中国文化输出;后半期,则是外国先进文化输入。大运河的输出在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1254-1324)描述了他看到的  相似文献   

17.
现有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运河均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工技术典范,中国大运河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水利技术巅峰杰作来申遗,开创了首例。大运河"申遗"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全部,它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与想象力。这说明文化是发展的意义来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运河文化特点的分析,提出大运河文化开放、包容、创新的3个特点,并从这3个特点出发,梳理出大运河文化与新发展理念的共通之处,寻找大运河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分析大运河与长三角的关系,探寻大运河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以大运河文化引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大运河创新创造文化引领长三角创新发展、以大运河包容协作文化引领长三角协调联动发展、以大运河开放扩散文化引领长三角开放发展、以大运河生态和谐文化引领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以大运河以人为本的文化引领长三角融合共享发展。这一成果对其他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具有全球性文化价值,通过国际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大运河文化,促进世界各地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也可以推动大运河沿线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为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益借鉴。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助力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后,其联结世界其他运河城市及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了一系列国际性活动。该文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为例,通过对该组织的梳理和剖析,探讨国际性社会组织在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路径、作用与意义,对提高大运河文化带的国际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7年5月,千年古刹扬州大明寺建了一座中国古典式亭子:"弘佛亭".弘佛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凝聚了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也颂扬着-段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这座亭子的建造,得从中国鉴真学院的园林景观设计谈起.为了建造一座出色的鉴真学院,扬州大明寺方丈邀请陈从周先生的关门第子、著名景观园林设计家乐峰从事该院的景观设计方案.乐峰深知在大明寺营造鉴真学院,对园林景观的要求非同一般,于是他2006年11月底邀上好友陈大立一起去日本考察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