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妙答语文老师正在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见小明趴在课桌上打盹,便生气地问:“你在做什么?”小明眼珠一转,说:“我正在理解课文中的一句话。”“哪一句?”“就是那句‘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多处运用比喻,其中一处,较难理解。这处比喻是:“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初读几遍,三思不解,不知怎样比法;问及旁人,也莫衷一是。后联系全文“淡”字韵味,仔细体会分号左右字句,才寻得自己  相似文献   

3.
夏天来了     
谈起夏天,脑中不由得想起了朱自清,想起朱自清就又想起了他的《荷塘月色》,想起《荷塘月色》就想起了那荷叶,那袅娜地羞涩地如刚出浴的美人的荷花,那酣眠又小睡的月光,还有那鬼似的柳树。距离上一个夏天好像还没有多长的时间,等我转过头匆匆地看了那一眼冬天和春天,再转回来,夏天就是邻家小妹俏生生地站在我面前,眼中还有一丝淡淡的微笑和独有的l睛绪。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 ,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荡气回肠 ,原因可以列举许多 ,但有一条千万不可忽视 ,这就是 :作者正是凭借贴切、精到的比喻 ,写就了《荷塘月色》绝妙、神奇的意境。何以见得 ?仅仅是两处以“睡”为喻体的比喻 ,便使人拍案叫绝 ,回味无穷。其一 ,以“小睡”比喻荷塘上朦胧的月色。深夜 ,荷塘之上。月 :静静的 ;云 :淡淡的 ;雾 :薄薄的。正因为有这淡淡的云、薄薄的雾 ,使得月光不能朗照 ,才使得月色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缥缈的、梦幻般的意境。用什么来描述这种意境呢 ?作者给我们精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喻体—…  相似文献   

5.
<正>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学员学起来比较吃力,一些高深的内容难以接受。我在备课中以本文借人的“通感”的奇特比喻作为教学的难点,精心设计了一组讨论题。首先对原文“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节叫学员讨论。有的学员说:这段话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取了对比方法,以“酣睡”与“小睡”作对比,肯定朦胧的月色“恰是到了好处”,表示作者那种哀愁之中蕴含淡淡的喜悦之情。整个语段是一句多重复句,转折中包含着因果,既表达了其中的原因,又表达了情感的变化。还有的学生说:“淡淡的云”给月色增添了情趣与美感。“虽然——但  相似文献   

6.
陈信问:《荷塘月色》中的叠音词有何作用?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音词。有双音节AA式的“缕缕”,有三音节ABB式的“阴森森”,还有四音节AABB式的“蓊蓊郁郁”。那么,这些叠音词在文中有些什么作用呢? 一、绘景。通过使用叠音词,生动地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比如作者用叠音词描写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层层的叶子中间”、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里,用“田田”描写荷叶之多,用“密密”表现荷叶之稠。用“层层”展现荷叶之茂,用“亭亭”描绘荷叶之美。再如作者用叠音词描写树。用“蓊蓊郁郁”形容树木的茂盛,用“弯弯”描写  相似文献   

7.
再一次打开《荷塘月色》,面对新教材寻求新的定位和突破时,我的目光一下子停留在两个“忽然想起”上,平日茫然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清晰起来。“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像作者这样一位大学者,到底会因什么“颇不宁静”呢?为何不找好友小酌以化解,为何不像常人逛街以忘却,为何不酣眠以糊涂,却于众多烦扰纷乱中“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如果忽略这一问题而直奔月色荷塘,就会将之变成未有源头活水的死塘。其实,文中那个让人流连的所在,和清华园中实实在在的荷塘并不一样,而是情景、性格、学识、思想的综合体。因为作…  相似文献   

8.
释“田田”     
乐府诗《江南曲》里“江南好采莲,莲叶何田田”一句中的“田田”一词,对它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新《辞海》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的注释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很明显,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应力求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提高语文能力。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应自始自终徜徉在美的氛围中。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 一、细嚼课文 美在领悟 “美”是无处不在的。课文,“美”更是深蕴其中。《荷塘月色》,其语言文字何其美;《荷花淀》,其人物形象何其美;《天山景物记》,其自然景物何其美;《药》,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有何缘起?我们可从“石头”入手,开启四问: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前身吗?这块石头何“奇”之有?这块石头对全书的“情节”有何作用?以此四问,引导学生寻“石”探秘,开启《红楼梦》整本书沉浸式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11.
凡是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人,无不啧啧赞叹:写得美,美极了!有人对文章的“诗情画意”欣赏不已;有人对作者“如显微镜一样”精细的观察颇为称道;也有人对散文中意境的创造、比喻的贴切和语言的运用评价甚高……这一切都是毫无疑义的,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可以当之无愧的。但共中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五四”以来,状物写景的散文可谓多如牛毛,其中具有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文章也为数不少,为什么《荷塘月色》能有如此传世不衰的艺术魅力呢? 看来,在《荷塘月色》的“美”之中,还存在着一种  相似文献   

12.
夜中观荷     
因为有了月亮,有了荷塘,才成就了朱自清先生的大作《荷塘月色》。可不可以这样推论呢?当然不能。人是占主导地位的,如果没有他往日心事的积蓄,没有灵感和敏捷的才思,只怕月亮、荷塘也是枉然存在的。[写《夜中观荷》不能不由《荷塘月色》引入。设问句“可不可以这样推论呢”得出的“积累”、“灵感”、“才思”,看似赞颂朱先生,其实是为下文张本。]  相似文献   

13.
用汉字(也有用外文字母)的字形来比拟某一事物的形状,只要寥寥数语就能收到非同一般的语言表达效果,产生强烈的修辞作用。现就中学语文诸例,简析如下。一、似形。鲁迅《药》中的“丁字街”,模拟出两街横竖相交,竖街又不穿过横街的形状;刘坚《草地晚餐》写红军在草地造饭时,“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模拟出行军锅一口挨一日横着排列的形状。用汉字字形比拟事物的形状,比用语言文字描述简洁得多,形象得多,且易于被人理解。二、状貌。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绘莲叶相连之貌,用了“田田”二字。为什么“田田”有这种表意作用呢?从“田”字字形看,“田”字  相似文献   

14.
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评论者都强调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确,这种微妙心情是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对讲授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作者在写作《荷塘月色》时为什么会有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喜悦什么?哀愁什么?这种喜悦和哀愁为什么又是淡淡的?在这种瞬间的微妙感情的背后,是否还有历史积淀下来的更  相似文献   

15.
《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末尾四句。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二句,有的同志认为“比较容易理解,没有什么歧义”,我则以为不然。“死去何所道”二句,江苏编的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尸体埋在土里,永远和山陵在一起。”部编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  相似文献   

16.
初二教材《遗产继承》一节中指出:“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这一规定,实际上提出了遗赠问题。那么,什么是遗赠?什么是赠与?它们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原文中引用了《采莲赋》片断之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荷塘月色》引用这四句诗的真意何在?朱自清用它表现的情绪是喜悦还是哀愁?有关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有关资料”。如,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自问世以来,人们百读不厌,受益非浅。有欣赏其高超语言艺术的,有感叹其缜密结构技巧的,而我更独钟它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内容———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对此我们该如何解读呢?一、披文入理,循“景”知“情”。《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可以说,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根红线,文本的思想内容便一目了然。作者由“不静”开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胸臆,显出作者内心是…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者引用的这两首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笔者试作如下解读。《采莲赋》的引用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引发的。作者在前面对“月光下的荷塘”以及“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荷塘月色》是其写景抒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现就《荷塘月色》来着重谈谈其语言风格。一、语言要素中的风格《荷塘月色》从语体上看属于文艺语体。文艺语体主要体现为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意性、音乐美的特征。《荷塘月色》在语言风格上主要呈现出“三美”。(一)音乐美迭音结构是汉语的特征之一。它在语言表达中有良好的修辞作用,既能增添描绘色彩,又能增强音响效果。《荷塘月色》共用了24个迭音结构。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以“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