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知假买假者同经营者相比对信息的掌握不完全,知假买假行为不适用消法第49条,与立法本意相违。只要经营者存在欺诈的故意和欺诈行为,就应支持打假者的行为。因此,宜将知假买假者纳入消费者之列,适用消法第49条,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是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消法》中所规定的“消费者”,应当包括为“打假”而购买商品的人,因为“打假”有利于保护全体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监管市场,符合《消法》的立法本意。对欺诈行为的确认,不能给经营者提供“无意售假”的借口,应当依据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从各个方面去认定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对“增加赔偿”的规定,应当作整体和全面的理解:当消费者的受害损失超过购买商品和提供服务价款的一倍时,应当按实际损失甚至更高的标准进行赔偿;当经营者许诺“假一罚十”时,法律应当支持受害消费者获得10倍的赔偿;法律还应当从更深入的层次采取措施,使商品销售者和提供服务者的欺诈经济成本高于欺诈经济所得,力争在源头上杜绝对消费者实施欺诈行为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3.
虽然“打假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要3月份才到呢,可是近段时间以来发生的好几则新闻,总让我想起那首老歌——《真的还是假的》。  相似文献   

4.
《劝学》篇中谈及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渐全尽,锲而不舍,用心专一。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这是学业成败,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那么,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都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5.
现在有一种论调,认为学生是消费者,消费者交上钱后,学校和教师就必须提供相应的服务,否则就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我疑惑了:学生真的是消费者吗?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消费者权益意识,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作为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读、讲、议、练结合,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知道“3·15”是什么日子吗? 生:国际保护消费者权益日。  相似文献   

7.
“王海现象”所引发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价值、功能角度看,知假买假索赔行为应当受到该法的支持与保护;从法律适用的角度看,应将知假买假索赔行为纳入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予以保护;从立法的角度看,应当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将知假买假索赔直接规定在该法之中,使这种对造假活动的监督行为合法化。  相似文献   

8.
教<项链>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梳理了全文的情节,把握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后,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后一部分构思的妙处,我以退为进,抛出了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如果删去小说的后一部分,即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部分,对原文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愈发复杂,尤其是售假者和打假者之间的博弈现象已然成为市场秩序健康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基于此种现状,运用全新视角将"知假买假"行为与"赌博"行为相类比,对实践中"知假买假"者的法律属性进行区分,分别认定为"知假买假"的消费者和"知假买假"的非消费者并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同时,若对"知假买假"的消费者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的惩罚性赔偿须清晰界定两要件,一为经营者"欺诈"与"欺诈行为",二为经营者"瑕疵担保责任"豁免的例外。最后,在"知假买假"的实务案件中,必须制定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和灵活运用涉及到的具体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0.
“烦心哪!”一进办公室,王女士包还没放下,便絮叨开了,“一大早,女儿就缠着我,不买马甲不上学!”“都六月的天了,还穿那玩意儿?”李同事诧异着搭讪。“不仅要穿,而且要女孩儿一色穿红的,男孩儿一色穿黑的。”“跳舞呀?”“跳什么舞!”王女士一脸怒气,“上公开课!还要我女儿戴假  相似文献   

11.
"翱翔",古籍中多数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义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12.
姐妹     
2002年12月20日的傍晚。某高职院校新生马小翠早早地为夜自习请了假,怔怔地依偎在电话机旁。“叮铃铃”,准八点,电话铃响了。她惊喜地抓起听筒:“喂,是蕾蕾吗?”回应的正是某女子监狱的服刑人员周蕾蕾。“Happy Birthday!”马小翠嘴里说“高兴点,笑对每一天”,眼里却噙着泪。两个女孩,在电话线两头,哽咽着。聊。最  相似文献   

13.
《墨经》中提出的“假”的方法不就是归廖法,它也不是假言推理。所谓“假”就是为了思考问题或论证的方便,对某种不现实的情况予以假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可被视为一部女儿书,书中的不同女性生活于三重世界之中,徘徊于“真情”与“假情”之间。  相似文献   

15.
段玉 《现代语文》2007,(1):123-125
一、刀舠[(舟周)]与舟 善假于物是人类文明的征象.上古刳木为舟,假舟以渡.可以想见,舟小.《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其笺"小船曰刀".《释文》又说"刀,如字,字书作‘舠’,〈说文〉作‘(舟周)’并音刀."其疏"上言一苇桴筏之小,此刀宜为舟船之小,故云‘小船曰刀’".《说文》"(舟周),小船也".《玉篇》"舠,小船形似刀." 吴均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现实苦难的反映。《红楼梦》中的神佛僧道人物是曹雪芹与脂砚斋在创作中"隐真入假、隐真示假"的特意设计,是应对"文字狱"的统治、为了家族伸冤诉屈又要避祸保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试用本·必修)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1998年6月第1版,2002年11月江西第5次印刷)第97页,对消费者维权途径有这样的图式设计:并指出“具体的选择,要依实际情况而定”。我们认为,这样的设计是不妥的,值得商榷,有几处疑点需从法律视角予以澄清,现分析如下。第一,解决消费争议,实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否必须依此顺序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三)向有关行政…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管理》2004年第5期刊登了张瑜老师的文章《如何判断教育报刊孰真孰假?》,看后收获很大,觉得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必要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感到限于篇幅,该文所论操作性略显不足。2004年初,笔者曾撰文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治理整顿教育类报刊的出版发行市场(见《山东教育》2004年第1-2期)。该文刊发后,笔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一书将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命名为"贾府",其实大有深意。贾府上下各色人等,说话办事中处处渗透着一个"假"字,简直到了无假不成书的地步。分析他们的作假艺术,揭示其作假意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贾府中人的生存状态,进而了解封建大家族内部畸形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未读<诗经>,已闻其名.当学生真的有一天面对<诗经>时,他们想得到些什么?我们又能帮助做些什么?何以引导他们走进这一文学世界,触摸这一中国文学的源头?现结合<关雎><蒹葭>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