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论长廊     
谈《战国策》多元的思想内容刘美生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发表了《内容驳杂色彩纷呈——谈<战国策>多元的思想内容》一文,从思想内容入手,探讨了《战国策》多元的思想性及其社会意义.一崇尚智谋.不仅在战争、外交而且在宫廷斗争中也要运用智谋,可以说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智谋的时代.二忠君爱国.战乱中产生了大批谋臣策士,这些谋臣中涌现了不少忠君爱国之臣.他们为自己的主人,或本国的利益忠心耿  相似文献   

2.
《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继《左传》之后的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记事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际,其中主要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策士的政治活动和游说言辞,其作者已无从查考.《战国策》不仅保存了战国时代的许多富有历史价值的史料,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其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在纷争不休的战国时代,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群像,尤以《战国策》中集中塑造以苏秦为代表的策士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或合纵,或连横,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异样的言行,也让后人回味千年。本文以《战国策》中的策士为范本,尝试解析其精神风貌,窥看战国时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部史料汇编,相传是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辑录的。历代的图书著录家大都把它列入史部的杂史类,也有把它列入子部的、纵横家类的。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综观全书的内容,我们就会看到:它所记载的主要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各国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的言行和游说活动的过程。全书充满了雄健的论述或辩难,构成了  相似文献   

5.
施映娥 《考试周刊》2014,(83):16-17
<正>《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非常好的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本文仅从传记文学角度谈谈它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一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明显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的史料汇编。其中的谋臣策士的说辞,铺陈夸张,雄辩恣肆,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本文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对部分说辞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在《战国策》中运用逻辑推理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归纳分析指出《战国策》中策士说辞的特点:一、在陈说方式上,以声势夺人;二、在陈说内容上,杜撰寓言,间杂鄙俚;三、在陈说态度上,强词夺理,巧言令色;四、在辞令风格上,铺张扬厉,夸饰鄙俗。进而讨论了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代的士族文化,决定了策士的说辞是功利的、现实的、通俗的。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主要内容是记述战国时代纵横家策士言论和行动的一部著作,它从特定的角度,特定的视角通过纵横家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所体现出的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新的思想,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认识那个时代留下了生动宝贵、丰富多彩的记录。  相似文献   

9.
谋臣策士是<战国策>众多人物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战国策>所记叙时代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人因诸侯将相对于时局的清爱认识或诸侯将相为实现个人利益而得到重用,有的则因诸侯将相的昏庸无能或个人的好恶而受到冷落甚至遭遇杀身之祸.言论是谋士荣辱人生的媒介物,谋士的育论不仅对谋士本身,也对谋士所处的时代、他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思想及活动.这些策士的思想和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功利思想,在当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在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历史叙事而言,1940年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独特个案.作为民族拯救历史的一个重要参与,战国策派一反恢复儒家传统主张而要求通过重建战国文化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塑造"列国型"的民族性格,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战国时代".这种建构性的民族主义,在严肃思考中国民族与文化命脉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  相似文献   

14.
<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它任何一部书都无与伦比的.就其对汉语成语的影响看,源自<周易>的200余条汉语成语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蕴涵,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民族思维的基本方式和为人处世的基本策略,又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三个方面.研究<周易>成语的文化蕴涵,对于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词语修辞属于消极修辞,修辞学研究词汇有不同于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任务和内容.修辞学是在词汇学研究的基础上,专门研究各类词语的修辞功用,研究如何运用词语提高表达效果的规律. <战国策>善用词语来提高表达效果,多以铺张扬厉见长,也不乏精炼传神的文字,这与词语的修噼功用是分不开的.本文从词语意义、词语来源的角度时<战国策>中的模糊词语、成语、临时性短语的修辞功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众多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本文拟从策士进言艺术的三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掣肘的方面,即从思维支撑、内容建构、目标指向三方面阐发,以期有规律地解读《战国策》中有关策士的相关篇章,其中包括《苏秦始将连横》(以下简称《苏》文)、《庄辛说楚王》(以下简称《庄》文)、《冯谖客孟尝君》(以下简称《冯》文)、《鲁仲连义不帝秦》(以下简称《鲁》文)。一、因果推理:论辩的思维支撑《战国策》中策…  相似文献   

17.
梁有光 《广西教育》2014,(10):72-73
汉语生肖成语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的各种形态,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生活状态、人生哲理观、艺术文化观、宗教观、价值观以游侠策士文化等。  相似文献   

18.
陈克华 《现代语文》2005,(10):19-19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中的策士凭着自己的智慧,在纵横捭阖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然而他们的人生却是悲剧性的,这主要是由于策士的依附性、策士的高傲性格、策士游说的艰险、策士间的内耗及悲惨结局使然。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中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策士们根据交际目的,结合当时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语用策略成功地达到交际目的,可以说是上古语言交际的典范。本文以《战国策》为语料概括出常用的、相对稳定的六种策略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