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李白的女性题材诗对李贺具有重要的影响。李贺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另辟鸿蒙、别出机杼。他的策略是对李白诗歌进行"修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地对前驱诗的续完;二是朝着个性化方向的"逆崇高"运动。李贺因此形成了自我独特的"诗鬼"形象,从而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于文学史。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李白离别诗的流传离不开其独特的意象塑造。李白离别诗的意象可分为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意象有单独的语词意象和意象组合等形式,时间意象则有时表达为一个动作,有时则表达为景色描写。  相似文献   

3.
李白写有大量的妇女题材诗,其诗中的女性主体往往是诗人为了排解一己的逐臣失意之憾而成为自我欲望、焦虑的转化投射,成为男性情感和欲望的象征符码.李白往往假托蛾眉诉其衷肠、释其心曲,在诗中进行自我主体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解读李白蜀中诗的诗境之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李白以青、白、绿为主色调的清新秀发的蜀中诗作的解读,阐发并品鉴其诗境之静美;接着从李白自身、社会地域环境、文学流变等诸多方面论及诗境之静的原因;最后在对李白蜀中诗和后期咏物写景之作的比较中更现出蜀中诗歌的诗境之静。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绝句诗历来深受人们的高度赞誉。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可分为赠寄诗、山水诗、怀古诗、宫怨诗等;艺术成就达到了绝句创作的最高峰,主要表现为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6.
李白出生于蜀中,成长于蜀中,深受巴蜀士风、道风、文风的浸润和影响。在巴蜀士文化传统的滋养下,李白少时便有远大的理想,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从不消沉,从不绝望,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在巴蜀道风的熏陶下,李白入道、炼丹、服药,有着坚定执着的神仙道教信仰。同时,李白又能够将这种信仰和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统一起来,融合儒道思想,一生追求功成身退,矢志不渝。李白的诗文风格,谓之“清雄奔放”:其“放”,与扬马大赋的艺术影响密不可分;其“清”,则与陈子昂的复古文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赠内诗的诗人,他突破了以往赠内诗中妻子形象模糊难辨的藩篱而塑造了温柔娴雅、忠贞不渝的许氏夫人及患难相扶、爱访道求仙的宗氏夫人形象,使得诗人的妻子形象从男性诗人形象的阴影中走向台前,展现其妻子独立的精神价值和人格力量。当然,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看,其赠内诗中的妻子形象是李白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对象化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挫败感与失落感。李白的赠内诗对唐代其他诗人的赠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赠内诗这一爱情诗逐渐走向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8.
如果按题材内容划分,我国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以及咏怀诗等。不同类别的诗歌,其鉴赏角度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9.
陆游的疾病诗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作内容来看,其疾病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清晰反映了陆游人生思想的演变轨迹;从创作缘由来看,多病的人生、注重养生、以治病喻治国以及有意拓展诗歌体裁是其主要构成;从文学史地位来看,陆游的疾病诗既有对以往疾病诗的继承,也有自身的特点,并指引了后世疾病诗的发展,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白是盛唐论及妇女诗较多的一位诗人,他的妇女诗题材广泛、思想深刻。但由于诗人未能摆脱传统男权社会文化的桎梏,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完全是妇女真实情感及生活的再现,而是女性形象在男权意识和思维模式中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魏晋是送别诗趋向成熟的时期,是六朝送别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对六朝乃至唐宋送别诗有很强的示范意义。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结构示范性,表现为形式上采用多章结构与组诗结构;题材示范性,表现为内容上大量以公宴、赠答、玄言等题材抒别;动机典型性,从应制与集体赋作导致大量的同题赋别现象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唐时期韩愈的园林诗大量产生,既有园林建筑自然发展的因素,又有山水田园诗歌自身演变的因素。韩愈的园林诗,在内容上拓宽了自汉魏六朝以来山水田园诗的表现范围,在题材和风格以及表现手法方面,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韩愈的园林诗也影响了宋代园林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陆游的研究多集中在爱国诗及爱国思想方面,而对其闲适诗及闲适思想则很少关注.文章结合诗人的心态表现分析其闲适诗的题材走向,把其晚年闲适诗概括为闲身斋居、闲步村野、求禅访道三大类型,以期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陆游.  相似文献   

14.
饮酒是许多文人的嗜好,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庄周、曹植、陶潜、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不但爱酒且留下了大量与饮酒有关的诗文和传说故事。这其中的李白不但饮酒有名,他的饮酒诗也是有口皆啤的,不仅数量多且质量高,作于天宝十一年(752)的《将进酒》是李白饮酒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在艺术上无疑是第一流的,但它的思想内容则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  相似文献   

15.
纵观《参寥子诗集》,其中有许多诗歌在题材和艺术表现上都带有明显的世俗情感,诗歌题材的世俗化倾向表现在怀友、感伤、议政之作三方面;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世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温暖的艺术境界和颜色字的运用两方面。道潜作为一位僧人,具有世俗情感,除了社会因素外,还与其自身的尘缘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一生诗不离酒、酒不离诗。酒不但没妨碍其作诗,反而助其诗性。历来诗酒兼擅者大有人在,然而人们对李白的酒诗较感兴趣。关键不在李白酒喝得多,也不在其诗作得好,而在于其酒诗中,体现出诗人"真挚、率真、任侠、高傲、自负、豪饮、狂放、愁"的典型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陆游的研究多集中在爱国诗及爱国思想方面,而对其闲适诗及闲适思想则很少关注。本文结合诗人的心态表现分析其闲适诗的题材走向,把其晚年闲适诗概括为闲身斋居、闲步村野、求禅访道三大类型,以期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陆游。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和李白在入仕遭受打击后选择了漫游山川,两人虽身在山水仍然没有忘记官场。但是孟、李的漫游诗有很大的区别:一是对官场的迫切程度不同,孟浩然真正沉浸在了山水中,李白身处山林却整天想着会友,做官的想法更为急切。二是思想构成不同。孟浩然思想分为三个阶段,闭门读书时期是一心隐居,干谒和科举时期想着建功立业,入仕失利后漫游是以隐居为主,以入仕为辅。李白的思想构成是做官和隐居并行不悖,分不出谁主谁次,各种思想在李白的脑子里不停地打架。三是对社会黑暗接触程度不同。孟浩然一生平顺,诗歌以书写自我为主,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李白见识过帝都的黑暗,诗歌中有不少对百姓疾苦的描写和对君王所作所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20.
从道家美学、以情喻乐,以典喻乐三个方面分析了李白的音乐诗,这些音乐诗体现了李白的风格特色,是很成熟很有造谐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