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在网络上学习时,其中一个教师博客的一篇教育日记吸引了我的眼球.教育日记摘录如下: 案例:我们学校的会议特别多,我是一直讨厌和反对的.讨厌一些会议没有分清对象,讨厌坐在会场上享受"痛苦"的滋味;反对一些短短几句话的事,非要拖上一小时左右,反复地讲,又重复地开会.不是人性化管理的表现.这不,学校又组织我们开会了.看来,领导习惯了开会,不开会就会空虚,除了开会也就没有什么管理的本领了.管理等于开会是一大悲哀.  相似文献   

2.
美国税多,但美国的会更多。政府部门天天有会,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也经常开会。老百姓的会也不少。但奇怪的是,电视和报纸上很少看到专门报道会议的消息,也没有人抱怨会多,似乎人们很喜欢开会。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厌学的倾向呢7很多工作的人可能最讨厌的就是开会了.同样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没精打采地听,不就相当于多个教师轮流给孩子开会吗?而且一开就是一整天、一整年。这种会议式的课堂学习,是对学生的摧残,其学习效率之低,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有不少教师反映,学校内部的忙乱现象,固然有不少是学校内部因素所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无计划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调动教师不及时。如南汇县坦直中心小学在上学期,被文教科调走了二个教师,而新教师却迟迟未来,十个教师担当了九个教室,只管上课还很困难,其他工作就无法下手。在十间,里因人事调动,全校课程表就重排了四次。召开会议多。如嘉定黄渡区的文教领导上,为了工会转拨一些文娱费,或者是发一份统计表格,也要集中到区里开会,累得教师每次要奔跑好几小时,还影响上课。布置工作无计划。如苏州市文教局在一九五二年下半年,就没有布置一学期或一个月的工作计划,而是经常隔二、三个星期召开中心小学校长会议布置  相似文献   

5.
儿子已经4岁多了,聪明顽皮,特别爱听故事,每天晚上都缠着要我讲。可是,我的故事讲了许多,磁带也买了不少,儿子却一个故事也不会讲。并不是儿子平时不爱说话,也不是表达能力不行,而是他似乎就没有讲故事的兴趣。每当我叫他讲故事时,他就蔫了,变着法跟你玩心眼:“妈妈,不讲这个了,另外再讲一个。”你如果生气了,他就会跟你耍赖。为此,我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6.
徐露艳 《考试周刊》2014,(84):37-37
目前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讲得很多,有的甚至"满堂灌"、"填鸭式"。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达到多练的目的,就出现了该讲的没有讲,该挖掘的没有挖掘的问题,缺少了知识含量,缺少了厚度与深度。内容精讲要做到通过预习能学会的不讲,一学就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绝不能不开金口,不能一味追求少讲。作者对"精讲"谈谈观点与做法。  相似文献   

7.
张华 《华章》2010,(35)
开会,是记者的宿命.大到每年的"两会"、党委会、政府会,小到新闻发布会、展示会、通气会、研讨会……大量的会议充斥记者的采访工作.记者对会议采访爱恨交加.爱它的"多",完成任务有保障;恨它的"空",大话套话多,实质内容少.在一般时政记者眼中,会议新闻远不如经济新闻写的"实",又不及社会新闻写的"活".  相似文献   

8.
我从一九七六年二月调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以后,一天到晚办公,根本没有时间研究。因为作鲁迅研究的业务行政工作,接触到一些问题,所以今天只想向同志们介绍一些鲁迅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情况。介绍嘛,当然不是什么纯客观的了,总有自己的倾向性。 在没有讲本文以前,我想讲一点闲话。我们今天在中山堂开会,使我想起两件斗:一、解放初期我在中山堂参加过北京市的人民代表会议。有一天晚上,会开到大约有十一点钟的样子,本来议程已经完了,彭真同志宣布说,大家不要走,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向大家报告。他讲,大意是这样:我们要把北京市一部分妇女从火坑里解放出  相似文献   

9.
与非 《学习之友》2011,(1):26-26
人多的会议不重要。重要的会议人不多;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解决关键问题不开会,不想解决问题兽开会。  相似文献   

10.
李丁文 《初中生》2012,(33):62-63
微话题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各种会议、培训、交流活动等等。有人喜欢开会,有人厌烦开会,有人把开会当累赘。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后排现象",大家喜欢往后坐。于是,后排人潮如涌,前排稀稀拉拉,少人  相似文献   

11.
青羊 《大学生》2014,(20):55-57
正在办公室里各个场合,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得到照顾,即使犯一些错误也总是会得到谅解,这段时间有时被大家成为新人的菜鸟保护期。但是,在一个场合,菜鸟保护期效应是失效的——这就是会议。开会在很多新人看来都是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事情。在那么多领导和同事都在场的情况下,有时说多了不合适,不说话也不合适;主动说不自在,被点名说也不自在;说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要做的工作是相当多的,然而还有一项特殊的工作也是必须认真作好的,那就是教学生们如何"玩"."玩"什么呢?说出来可能谁都会知道,那就是"玩"互联网.也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还要教学生"玩"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由于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近几年,由于学生们上网引发的"后果",给一些家庭带去了烦恼,给社会增加了压力,给有关部门增添了工作负担.甚至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如何教青少年学生"玩"好互联网,使这个高科技"玩具",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关注和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漫海识珠     
桌子的联想曹开翔点评:用于吃喝玩乐的几张桌子全都豪华高雅,惟独学生的课桌破烂不堪,形成鲜明的对照!用形象说话是此画的特点。会后夏清泉点评:画会议多的漫画不少,但都不深刻,我们不反对开会,开会是一种民主的表现,我们所要讽刺的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会。留下的还是问题。漫海识珠  相似文献   

14.
也谈学习     
近些年来 ,讲学习的呼声日益高涨 ,这既反映出当今社会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也同时折射出不学习的严重性。惟其如此 ,才有所谓玩风趋盛、学风趋衰的感叹和以学风压玩风的号召。如何改变一段时间以来 ,在学习上讲得多、学得少 ,讲得好、学得差的状况 ?窃以为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一、要树立学习的观念讲得更明白一点 ,就是要有一个学习的概念 ,要有一种学习的意识。一些人不学习 ,是因为脑子里别的东西装得太多 ,根本就没有学习这个概念。一要树立“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的观念。现在不是都在说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吗 ?如…  相似文献   

15.
在单位开会,是经常的事,人们已习以为常了,还以“文山会海”来形容会多。但在家里也开会。而且是正儿八经地开会,怕是不多见吧。我们家曾开过一次家庭会议。对那次家庭会议,起初我感到挺别扭,挺滑稽,可会后我却为那次会议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会议的召集人是我父亲,那年他已经年过古稀。会议的参加者是我们兄弟姐妹,还有我的丈夫、妹夫等。会议的内  相似文献   

16.
研究群体协作的专家迈克尔.多伊尔和大卫.斯特劳斯合写过一本《开会的革命》.按照书中所言,一个普通职员,一生中用于开会的时间,保守估计有9000个小时以上;一个中层管理者,每周约有35%的时间在开会;如果是高层管理者,可能超过50%.从财务数字看,大多数组织"直接"花在开会上的费用占行政预算的7%到15%.面对花费如此多精力和财力的会议,本文期望找到一个能够开好会,开一个有结论、有效率、有效益、不招烦会议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一、实施背景 每年9月的第二周,教育局教研室就要召开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会议,主要内容为教学工作部署。紧接着,会议就会不断:教科所召开教科室主任会议,教育科组织学籍工作会议,学科教研员组织教研组长工作会议……于是,很多教导处和敦科窜合为一体的学校的教师,昨天开会,今天也开会,明天还开会。  相似文献   

18.
叶敬之 《辽宁教育》2013,(4X):81-81
<正>长期以来,很多校长具有"制度意识",重视制定规章制度,不少学校都有厚厚的一本规章制度。与此同时,不少校长缺乏"程序意识",对工作程序重视不够。恕笔者孤陋,我至今没有看到哪一所学校出台过什么程序,更没有看见哪一所学校编印过相应的程序手册。缺乏程序指导,学校工作就容易出现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重复布置工作。比如,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但是开学的时候,很多学校都要召开一次教科研工作会议,把每学期都要做的教科研工作重复一遍。会议的内容自然毫无新鲜感可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都是这样做的,如果哪一学期不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议,不把教科研工作强调一下,该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就有可能陷于瘫痪。缺乏程序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重复布置工作,还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以学校教科研工作为例,一是谋划不周。每学期教科研做什么工作虽然相对固定,但这些工作需要校长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件一件去梳理。因为临近开学或已经开学,时间比较紧,梳理的时候难免考虑不周全。二是工作滞后。有些工作虽然是开学要做的,但是需要提前安排。由于领导没有开会布置,大家也就懒  相似文献   

19.
讲话的艺术     
召开学校教职工会议时,校长最反感的可能就是自己在台上大声讲,教职工们在台下小声讲。开会时,老师们为什么会叽叽喳喳、议论不止呢?  相似文献   

20.
刚才季平同志作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他强调了要把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使对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更好地为当前教育改革工作服务。这个讲话,我非常同意。前几天,张健同志对我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基金会要开会,他要我来参加这个会,我是十分高兴地接受这个任务的,因为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团结了一大批专家、教授和知名学者、也团结了一大批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所以陶研会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参加这个会议,既可学到宝贵经验,也可向同志们提出一些请求,请你们协助国家教委会在一些重要课题上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