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学的一个显特点就是它的“临时性”,而人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教学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应使学习得以自力更生.以往的各种教育学理论中,在教学论部分,主要论述传授知识的原则和方法,对知识的教学有着明确具体的要求;而对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涉及不多,对智力与能力的要求是笼统的抽象的,使人难以落实.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教、学、练、战、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终身教育理念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培养有实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一体化”各环节的全面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与时俱进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后动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和目的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各要素中,德育应是首位的。只有强调了德育为先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如果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淡薄,或者只挂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在具体的德育行为中,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为实施素质教育引领方向,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认识的倾向,兴趣是成就事业的沃土,人的兴趣并非生来就有,只有当社会实践要求在人脑中变成个人的需要,并在其推动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又姆林斯苍提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从中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思维,开拓创新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导入教师资格更新制 近年来,日本政府为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满足人民对教育日益高涨的要求,在全开展开了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资格更新制的导人问题的大讨论。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简称中教市)教员养成部会在征询各方意见后,于2005年10月21日审议报告中,肯定了导入教师资格更新制(简称更新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更新制的具体设计方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科学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丁沅一、在普通教育中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当代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生产劳动日益向智力型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者能够手脑并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以人为本发展观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在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即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尺度,人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渊源,才能更加充分地把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属。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相似文献   

8.
王彬 《教书育人》2001,(16):34-36
所谓“心育”即心理素质教育。它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培养、完善受教育者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要求将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这一轨道上来,并明确强调,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然而,在今天的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尚未被摆在应有的位置上。人们往往过于强调了教育为经济服务的一面,而忽视了教育使人自身不断完善的另一面,其结果是造成目前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心理素质问题已发展成为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七一九年级)的中学生每分钟阅读500字。笔者亦作了调查,130人中仅有11人达N380字左右,绝大部分学生约读230字,还有些学生只读170字左右。更谈不上流畅、理解阅读了。阅读这一基本技能不能掌握,学生只能把精力用在“读”上了。哪里还有精力来“欣赏”文章。更谈不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只能是件苦差。久而久之,谁还想读?再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属性。在人身上,这三种属性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中同时渗透着社会和精神的因素,具有社会和精神的表现形式;(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但社会的存在又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和条件,同时也离不开意识的参与和作用;(三)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精神属性,但人的意识必须以人的自然存为基础,同时人的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和反映。  相似文献   

11.
从字形演变角度看《说文解字》对"临"本义存在误解,后世"临时"的语义由"面对某事的时候"之意所衍生。"临时性"组合与"临时性"结构所代表事件或动作在"正式性"、"偶发性"、"持续性"三个方面存在区别,临时性组合具有四种组合义。"临时性语族"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公众维权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2.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16.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诗学和词学的核心观点虽然都是醇雅,但在诗学和词学里的体现各不相同。诗学里的醇雅包括功能论上的言志抒情,风格论上的温柔敦厚而不愚,创作论上的以学问入诗。而词学里的醇雅在功能论上前后有变,前期和诗相同,后期则只是思想上的不淫邪而已;风格论上则强调统一的雅的风格;创作论上则尊重词的音乐性,固守词的音律。其中,功能论上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