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偶遇桃花潭     
小学二年级就学过李白的那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心里便对那深千尺的桃花潭充满了遐想。  相似文献   

2.
汪伦,因李白的诗作《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传名。但汪伦是何等人物?  相似文献   

3.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妈妈:你看这首诗,是谁跟谁分别呢?快快:是李白跟汪伦。李白要坐船走了,汪伦唱着歌来送他。  相似文献   

4.
(教学《赠汪伦》)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诗,借助注释对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你们说说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李白与汪伦的感情很深。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看出来的。师:坐在下面的同学有和他一样感受的请把手举起来。(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师: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的的确确很深?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师:深,但还不够。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真深啊。你读得太好了。同学们一起读读好吗?(学生齐读)(点评…  相似文献   

5.
机智的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歌《赠汪伦》,诗歌表达了二人深深的别离之情。潭水深千尺,却比不上汪伦送别的深情,可见两人情义之深。然而,名不见经传的汪伦是如何结交上大诗人李白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汪伦本是安徽泾县人,住在桃花潭边一个名叫“万村”的小镇上。他与李白素不相识,却十分仰慕这位诗仙,很想结交他。然而李白大名鼎鼎,怎样才能请动他的大驾,到这个偏僻的山村小镇来呢?恰巧机会来了,李白遨游名山大川来到皖南。汪伦深知李白…  相似文献   

6.
李白原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认为此诗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描述不合事实,也不能和第三、四句相照应。据书上记载,李白在汪伦家作客数日,被尊为上宾,受到美酒佳肴,热情款待,因此临行之时汪伦哪有让远来的贵客李白独自  相似文献   

7.
幺少颖 《小学生》2005,(12):30-3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优美的诗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但是你知道和李白结下深厚情谊的汪伦,当初为了请李白到他的家乡去,竟然扯了一个大谎吗?  相似文献   

8.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词鉴赏...  相似文献   

9.
唐诗乱炖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评:后句不妥。若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钱”则更贴切。都市场经济了。要有经济头脑嘛。现在谁还认“情”呢.钱才是硬通货。  相似文献   

10.
《赠汪伦》     
李白唐 《初中生辅导》2013,(35):F0004-F0004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11.
<正>诗人笔下的水或波平如镜,或怒涛拍岸,或一泻千里,或曲似柔肠,或脉脉无声……使诗篇别具神韵,情趣盎然。李白的"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潭水深千尺,可谓极深,而友情如深潭却胜似深潭。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感情本是摸不到  相似文献   

12.
善意的谎言     
假如你种下善意,收获的将是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优美的诗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但是你知道和李白结下深厚情谊的汪伦,当初为了请李白到他的家乡去,竟然扯了一个大谎吗?  相似文献   

13.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游桃花潭,汪伦酿美酒相款待。临走时,汪伦送行,李白甚是感激,至放歌台作《赠汪伦》一首留别,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汪伦为何人?宋本《李太白文集》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汪伦酝美酒以待白。”后人多沿其说,包括地方志。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4.
莫相忘     
正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到过的地方,怎能没有故事?相传,汪伦邀约李白泛舟桃花潭,喝酒论诗,好不快活。然而,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李白终究要告别汪伦,泛舟而去。诗的前两行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再写送行者。"乘舟"表明是循着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小船即将出发之时。这句话使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站在小船上即将离去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据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载: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安徽泾县县令汪伦为一睹诗人李白诗仙风采,便修书一封,敬献给正作客秋浦(安徽贵池)的  相似文献   

16.
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大家肯定都听过吧!这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在告别汪伦时写的。今天,爸爸要带我去桃花潭旅游,我终于可以看到桃花潭的真面目啦!一路上,我对桃花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大约过了四五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哇!桃花潭的水清澈见底,潭边还有李白和汪伦的雕像。这时候,有人提议坐船到对岸去,大家一致同意。今天可是我第一次坐船呢,开心  相似文献   

17.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汪伦》的诗,可谓脍炙人口。历代一些注家把汪伦说为“村民”,是一位普通的劳动人民,也有人以此诗为例,来说明李白与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其实,汪伦不是“村民”,而是唐代的一位名士,并且还当过“县令”。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传诵,堪称赞颂友谊的不朽之作。然而,也就是这首诗,人们对它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修辞手法争论不休。笔者在此略陈管见,望  相似文献   

19.
诗中情     
诗是智慧的结晶,是凝聚了人们所有情感而成的。情感是诗的源泉,是诗的生命,他们紧紧相连,好像一对亲兄弟。《赠汪伦》记录了唐代诗人李白与好友汪伦离别时的情景:李白将要走了,汪伦为他送行。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连千尺的潭水也比不上诗人与好友的友情。在这里,诗和情紧紧相连,完全融合。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2009,(11):42-42
再探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格 唐代诗人李白《赠汪伦》的后两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对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格,老师们有争议:有的认为是比喻+夸张;有的认为是对比+夸张。争议点是比喻,还是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