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隐秀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隐秀》作为标题具有术语双字的性质.本文梳理了“隐”、“秀”的一般意义及其文学术语意义,并基于《文心雕龙》全文对一般意义、术语意义及相应的单、双字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隐秀》全篇对标题这个特殊的双字术语进行英文文本细读.结合其他含术语“隐”、“秀”双字的分析,发现译者对术语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英译中实施了“因循本义、随适语境”的语义、语境策略.  相似文献   

2.
《隐秀》篇在《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隐"与"秀"是《文心雕龙》提出的重要范畴,"隐秀"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有必然联系,但对于《隐秀》篇的解读,学界多有分歧。在刘勰的《隐秀》篇中,"隐"主要指篇,"秀"主要指"句",隐秀不可分离,"隐秀"不仅仅是修辞方式,也涉及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本文对《文心雕龙·隐秀》篇从"隐秀"的界说、"隐秀"的特点、"隐秀"的运用三个方面加以阐释,说明"隐"与"秀"独特的涵义以及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4.
隐秀与意象     
本文通过论述意象的产生过程,隐、秀的各自特征,情思对隐秀的作用,以及隐与秀、隐秀与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刘勰在《隐秀》篇中所论及的文学创作方法,并且涉及上述观点对后世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隐秀》的释义,一直以来诸家各有论断,大体可分为修辞手法、文体风格、审美风格、审美意象、哲学思维五个维度上的释义。这五类释义看似差别甚大,但都隐涵着一个基础,即《易经》卦象体系中蕴含的无穷意义与有限呈现方式间的有机关系。把此"象意"结构关系落实到《文心雕龙》的"文"之论域中,"隐"可看作文外之意,"秀"可看作"隐"的显附呈现,前者落实于文章总体的风貌,后者落实于局部的修辞手法或形象,如此生成一个主导性的关联意义场域,容纳多元意义,让"隐秀"之义"有秀有隐"。  相似文献   

6.
许多学者关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理解方面,以作品论、风格论和鉴赏论的角度对隐秀进行理解居多。大略而论,修辞说认为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警句;风格说如刘师培认为"有警  相似文献   

7.
刘勰运用诗化的语言对“隐秀”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在创作论中,“隐”、“秀”分别是对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在作品论中,具有“隐”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多层含义,显得空灵,有深度,具有“秀”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波澜,显得亮丽而光彩;在鉴赏论中,“隐”是读者追寻的意义空白,“秀”是使读者惊醒、感奋的美丽诗句。从文化语境来看,“隐”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体现,“秀”是魏晋以来追求语言形式之美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与"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独立美学范畴,是刘勰对创作中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统一性的深刻思辨认识。《隐秀》致力于解决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通过"隐"、"秀"的相契相协,文学创作就能够做到更好的依言达意。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隐秀》的疑点主要有二:一是对"隐秀"的理解,根据文本,隐秀是一种修辞方法,隐即含蓄蕴藉的话,令人余味悠然,秀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的话。二是补文内容的真伪,各家之说众多,但仍需有新的、有力度史料佐证。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隐秀》是《文心雕龙》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即使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中,隐秀篇也可占一席之地。从文本出发,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隐"与"秀"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复杂的,文章通过分析欧阳修的《秋声赋》,剖析"隐秀"带给读者的艺术美感,以及透过流利而酣畅的语言表面所表现的作家深沉而隐晦的文思。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文化,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向来崇尚含蓄。《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按照刘勰的标准,好的文章必须具备两个层面:表层(隐秀的"秀"),深层(隐秀的"隐")。表层是文字描摹的东西,应该如同山水画卷,勾勒形貌,山势当巍峨,流水自潺湲,触目皆逼真;深层是藏于形象之下的情思,有如画面氤氲而出的精神气韵。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情思则是产生"隐秀"美学效果的原因。"隐秀"审美观不仅对文学创作与鉴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汉诗英译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隐秀观"关照下,探讨唐诗创作中意象"隐"与"秀"的手法及其英译策略,理解唐诗"借景生情"的艺术创作技巧,以便寻求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展示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许多学者关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理解方面,以作品论、风格论和鉴赏论的角度对隐秀进行理解居多。大略而论,修辞说认为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警句;风格说如刘师培认为“有警策而文采杰出,即《隐秀》之所谓秀”,又说“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P1485艺术表现说把“隐秀”看作是两种表现方式;意象说认为“隐秀”是意境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隐秀,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散文)的一大特色。南朝刘勰(465—520)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还指出隐秀是“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蓄。刘勰还概括出隐秀的特点是:“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其效果是:“使玩之者无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的内涵及意蕴,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笔者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隐"倾向于深层次的、不在场的含蓄蕴藉、言近旨远;"秀"则倾向于表层次的、在场的鲜明生动、惹人注目。隐待秀而明,秀依隐而深,二者相反相成。"隐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刘勰的文学追求,更是他不脱离有限世界而去追寻无限审美境界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6.
“隐秀”论是探讨言意关系,在文字之外别开生面的典型经典文论。本文以“隐秀”论为中心,阐释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中“女修道院院长”相关文本的风格与文体构成,即:描述“女修道院院长”的文本具有“隐”的风格,而描述“教区牧师”的文本呈现“秀”的风格。“隐”、“秀”两者交相辉映不仅使文本具有“秘响旁通”的美学效果,还使其传达出更多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隐秀》的疑点主要有二:一是对"隐秀"的理解,根据文本,隐秀是一种修辞方法,隐即含蓄蕴藉的话,令人余味悠然,秀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的话。二是补文内容的真伪,各家之说众多,但仍需有新的、有力度史料佐证。  相似文献   

18.
"隐秀"是日本"幽玄"范畴的一个重要来源。二者有着共通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源头——道教。另外,二者具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分别注重"隐"和"余情",即追求"言外之意"的含蓄之美。但二者在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又存在着差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隐秀"进行阐释时强调,在文辞之中要有独拔于全篇的绝妙警句,而日本"幽玄"论则无强调秀句的作用,反而更看重整体美的审美意蕴。在审美风格差异上,一方面,"隐秀"强调直接的视觉体验性,"幽玄"则追求飘忽不定的朦胧美;另一方面,"隐秀"偏重自然天成之美,"幽玄"则追求刻意雕琢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美学范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各自文化的反映、提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隐秀》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重要部分,“隐”与“秀”作为写作的方法,它们的运用为了达到“余味曲包”和“动心惊耳”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的运用不是苦思冥想而来,而是“才情嘉会”的结果。“隐”与“秀”运用,也会对读者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的象喻性和译本本身所表征的特定文化诗学意义,使得《文心雕龙》四个英译本需要一个包容更多文化因子的比较模式。阐释学比较模式,通过对文化的聚焦,对译者文化立场和文化角色的确定,使译者策略背后的文化因子得到更强有力的解释。该文进一步对四位译者"风"、"骨"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文化传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从归化与异化、统一与多变、再生与变异三个方面证明阐释比较模式是适用于该译本比较的理想模式,从而对其他含术语古籍的英译比较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