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正确、流利、得体三者兼备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外语能力培养是外语教学的核心问题;外语教学必须以能力培养为纲。因为语言实践在外语教学中发挥主导功能,是将外语知识转化为外语技能的不二法门,所以外语课堂教学必须以语高'实践为主线,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养成用外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抓好外语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姜旭 《文教资料》2013,(27):159-160
外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用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完全外语思维能力条件有限,母语思维根深蒂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外语学习.本文把“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联系起来,通过对“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的互构式研究,寻找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交际教学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它注重学生主体 ,关注学生活动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而口语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言表达、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 ,同时也是藉外语这一载体来提高交际、认知、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通过课堂实例证明了交际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并得出结论 :交际法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机制,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然而,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还是个崭新的难题.文章从隐喻理论和隐喻能力、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关系及培养隐喻能力的方法就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外语教学是一个教师引导、调节和控制的语言学习过程.而艺术教学作为一种感知性的思维活动培养,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从理论上把握艺术院校外语专业教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可行性,探讨艺术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结合的依据和方式,论证其作用和原则,从而丰富外语专业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韩语能力和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外语教学的目的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外语课堂教学来实现,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成为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一、创设情境,激活情趣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的活动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课堂教学就只能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7.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已经引起外语教师的广泛关注,分析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思辨缺席症"的一个有效途径。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和考试作业批改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祝辉 《考试周刊》2011,(13):144-145
有人说过,"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媒介和工具。人类借助语言进行无限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如果外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使用外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就难以使他们掌握地道的外语和外语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外语教学的目的无疑是培养学生使用某种语言的能力,因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传统的外语教学观念重视语言结构、轻交际功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面语言、轻口头语言,认为只要学生掌握语法知识,记住单词和句型,即达到了外语教学目的,往往忽视了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这一问题。在俄语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时刻注意和认真思考,如何以交际性为原则,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俄语教学交际性原则在培养将赴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学习的"2+3"、"培训+5"校际联合培养模式的学生实际言语交际能力,在国内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尽快适应国外生活、消除交际障碍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外语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外语教学活动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在外语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外语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