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奉使图》是由清朝四次出使朝鲜的使臣阿克敦组织编绘的朝鲜实录图,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描绘古代中国使臣出使朝鲜的图录。为研究18世纪前期中朝间政治、外交关系、文化交流及朝鲜古代社会史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史料,同时,它还是一部优秀的书画艺术和诗歌文学作品,对清朝中后期的书画与诗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对准噶尔部进行了前后长达六十七年的长期战争。这场战争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在有清一代国内战争史上是仅有的。本文拟对这场战争作一大致勾勒,并就有关问题作一些探索。清初,居住我国北部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即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漠南蒙古于清入关前,即已归服于清朝。漠北喀尔喀蒙古下分札萨克图、土谢图、车臣三部,清初亦相继臣服清朝。漠西厄鲁特蒙古部,明初时称瓦刺,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3.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是清朝的经制兵(即国家正式部队),是清朝建立初期向全国进行征战和威慑的基本武装力量,也是自清一代赖以统治全国的两大军事支柱. 八旗原是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产生的时间很早.《满洲实录》卷三记载云: “前此,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之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  相似文献   

4.
世界页数最多的书——《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问编纂的,共计8部,有313,000册。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明朝编纂的,共有22,877卷。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唐本草》编成于唐代(公元659年)。世界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共收47,030个字。  相似文献   

5.
“终南捷径”不是成语,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语言,“终南捷径”出至于乾隆年间,南是指南书房,南书房在乾清宫的西南角,康熙十六年是康熙读书的地方,有几个汉臣陪读,叫做南书房行走。后来康熙又在南书房草拟诏书,使南书房有  相似文献   

6.
卡伦是清朝在其管辖区域内关隘、要塞等处设置的一种特有的管理或防御设施。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清廷极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疆地区的军事驻防。因此,清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卡伦的记载,如《清实录》中关于卡伦的记载颇多。透过这些记述,人们可以看到,有清一代卡伦在新疆的设置地域、类型转换、职能变化等方面的情况,进而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清代新疆的军事制度沿革。  相似文献   

7.
冠军: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将宋义,此人骁勇善战,战功赫赫,为楚国诸将之冠,将士们都称他为「卿子冠军」.魏晋以至南北朝,冠军成了一种官衔.叫做「冠军将军」。唐代设冠军大将军,到了清朝,皇帝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冠军伎」.后来人们称比赛的第一名为冠军.桂冠:源于古希腊,当时人们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授给  相似文献   

8.
关于康熙本《三朝实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清朝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从初纂几经修订,直到定本的过程中形成两个以上的本字。其中康熙《三朝实录》国内已不存,日本则有其抄本流传。同乾隆定本《三朝实录》及蒙古原始档案的相比,康熙本较乾隆本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清太祖实录》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隆本《太祖实录》的满、蒙,汉三种字的本齐全,对其进行 条件已经具备。采用本对照加注释讨论的方法观察《旧满洲档》记载与乾隆本《太祖实录》满,蒙,汉字本记录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清朝乾隆本《太祖实录》的编纂过程是先将满蒙原件根据实录编写的需要撰写为满实录体字,在此基础上译成汉,最后从汉译成蒙古。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后的两部实录《明实录》和《清实录》,对各自朝代的皇帝形象通过神化、美化、圣化、德化和仁化的手法进行了正面塑造,把他们粉饰为天命所归的神仙,长相奇伟、举止不凡的美男,天赋异禀、勤勉向学的圣人,德性崇高、孝友兼备的模范,勤政治国、爱民如子的仁君。然而,在《明实录》中,由于统治链条的断裂造成的"今上"对前帝的嫌怨,以及史臣对君主的不满,也使其部分实录在描写皇帝形象时进行了负面塑造,产生了杂音。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修的《清实录》也用掌握的手法,塑造其皇帝高大英武的正面形象。与《明实录》不同,《清实录》由于清廷急于在汉人面前树立正面光辉的形象,因此一直保持讴歌的同调;它还在神化皇帝个人形象时,连带将其民族起源一并作了神化;同时对皇帝个人武功和勇力大力宣扬,不避讳皇帝为庶出的出身,并着力描写先帝对储君的默识暗赏。明清两朝实录所产生的上述差别,实原于农耕民族与游猎民族各自特性的差异,而两朝实录对皇帝形象塑造的一致性,则又反映出明清两朝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清朝在史学上不断加强的汉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200多年前,在清朝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在乾清宫摆下千叟宴,有3900多位老年人应邀参加宴会.其中有一位客人的年龄特别大.这位年龄特别大的老寿星有多大岁数呢?乾隆皇帝告诉了大家,不过不是明说,而  相似文献   

12.
案例背景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采用不同的形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正确地抄写句子》便是打破传统的练习课模式,采用媒体的视频教学,多形式地帮助学生了解抄写句子知识和更好地掌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实录片段1:让学生观看视频  相似文献   

13.
明清鼎革,朝鲜由明朝的藩属国最终成为新兴的清朝的藩属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国家交涉、军事征服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在1619年萨尔浒之役后后金与朝鲜突破了明朝的限制开展国交,1627年丁卯之役后后金与朝鲜成为兄弟之国,1637年丙子之役后清朝与朝鲜成立宗藩关系,1644年清兵入关后清朝调整对朝鲜的政策,双方关系改善,到康熙后期两国步入典型而稳定的宗藩关系轨道。对《清实录》、《朝鲜李朝实录》的大量史料的探究可以理清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4.
《清史稿》中的《藩部世表》,胪列了清代外藩蒙古、回部世袭扎萨克、王公的名字、世系等。其资料来源主要是清朝敕(官)修的《钦定(续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和历朝《实录》,而且其格式、体例也本自《王公表传》中的《表》。所以,它不仅读来清晰、了然,也应该是相当翔实可靠的。但是,《王公表传》只续修到咸丰朝(纪事止于咸丰五年),最系统、齐备的材料一阙,《实录》又卷帙宏巨,加上《清史稿》编纂者的草率、疏忽,其《藩部世表》中咸丰五年以后的内容也就不时出现缺漏、舛误之处。其较为明显的一例,就是有关科尔沁部僧格林沁家族,即内扎萨克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几支世袭王公的世表。  相似文献   

15.
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强悍勇猛的蒙古民族发展成威胁大清帝国封建统治的肘腋之患,除在政治上继续采取使蒙古各部都互不统属、彼此孤立的编旗设盟的政策之外,又在文化教育上利用黄教愚弄蒙古民族.竭力阻止蒙古族文化向前发展。纵观清朝一代制定的统治蒙古的《理藩院则例》,可谓事无巨细,都有详细的明文规定,但对教育一项却独付阙如,不置一词。清廷虽然在京城和地方设置了一些蒙古和八旗官学,但其目的并非想使蒙古民族均沾文化教育的雨露,而是培养为清统治者效犬马之劳的译员和官吏。在清一代,蒙古族的主要教育机构是旗札萨克衙门,但这里同样是培植替清王朝统治蒙古族人民的奴仆的地方,况且  相似文献   

16.
《清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 ,这四种史料都是研究中日甲午战争最基本的资料。从总体来说 ,这四种史料的价值都很高 ,但就具体而言 ,他们又各有千秋。下面我就有关甲午战争的记载对这四种史料的价值做一简要说明。首先 ,谈谈《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东华录》的优缺点。清朝对撰修实录非常重视。按清制 ,每一帝死 ,嗣位之君即设馆为之编修实录。清代历朝实录按年月日编排 ,其记载项目相当广泛 ,涉及该朝政治、军事、财政、文化、对外关系等各方面 ,内容极…  相似文献   

17.
《史记》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作为一部信史,在其身上,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史学优良的“实录”传统。然纵观《史记》全书,却发现《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的史料,这便与“实录”传统产生了矛盾。本文以时代生死观的角度,探讨《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史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敦煌写本斯1441、伯2838的核心文书首先是斋文,其次是抄在正面的《励忠节抄》与会计文书;而《云谣集》的抄入则是一个偶然事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个写本是作为斋文集保存的。在敦煌写本中,这种斋文集有三种形态,对应于斋仪文集形成史上的三个阶段。斯1441第二群落、伯2838、斯1441第四群落的文书分别属之。考察斋文文集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两种形式变化,其一是更加重视分类,更加有序;其二是仪式性增强,文中人称渐由实指变为虚指。与此相对应,伯2838斋文集中的第二个"小组合"抄写于曹议金为"令公"之时,即928年至935年间。《云谣集》的抄写时间亦在这一时期或稍后。由此推断,中国第一部曲子辞总集《云谣集》至晚编成于935年。  相似文献   

19.
清朝前期,为了平息蒙古准噶尔部和南疆回部的叛乱,长期的兵连祸结,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西部边陲地旷人稀,农牧经济残破萧条。清政府从当时的政治、军事角度考虑,广兴屯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检讨清朝前期的西部农业开发,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772年,即清乾隆37年,皇帝下诏,命各省收集民间遗书送至京师。第二年,又命设四库全书馆,任命总裁16人,官员360人,抄写者3826人,由著名学者纪昀即纪晓岚任总纂官。经过10年努力,到1782年全书编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