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一种重要工具。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衡量学生英语程度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多年来,由于受旧思想、旧观念的制约,英语教学只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轻交际能力的培养,加上教学总是以应试为前提,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非“聋”即“哑”,缺乏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很难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思想,大胆革新,改变传统的“读、讲、译、背”教学模式为“听、说、练、用”的交际实践型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多运用英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我校英语教研组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出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
吕元芳 《新疆教育》2012,(12):55-55
近年来,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趋势和主要内容就是从以往的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转向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传统英语教学转向交际英语教学。英语的交际法教学是交际英语思想的体现,它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主张一开始就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四种技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卉 《中学文科》2006,(6):15-16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而课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传授英语知识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手段,必须把学生置于语言运用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真正掌握英语。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文教学应进行整体教学法,训练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交际法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进交际法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线,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翻译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即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双语交际能力的体现,它的培养和提高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主的教学翻译,文章阐述了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和改革中有效地进行翻译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帮助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按照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语言的交际,使学生在交际中通过体验、感悟、总结、归纳而获取知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传统的课程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  相似文献   

7.
秦静 《考试周刊》2014,(74):119-120
随着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教学开始由强调单词、句型等英语知识的传授逐渐过渡到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对话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掌握会话技巧,培养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教学重心为培养交际能力。对话课一般由一段对话和一个任务型活动组成,其教学用途为:在生活中用英语做事情,同别人自由交际。  相似文献   

8.
边祺 《教书育人》2005,(8):53-54
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训练中,存在轻“说”的倾向,这是英语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朱琨 《吉林教育》2004,(6):41-41
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打破了英语教学多年来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模式。它以听、说为主,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交际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提升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传统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面语,轻口头语,重单项技能培养,轻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致使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首要任务,并把这一思想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现浅谈一下中学教学要对传统的教法进行改革,以及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