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自1999年母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日渐深重。每逢金秋时节的诺贝尔奖评选,“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问鼎诺奖”、“中国科学原创力如何培育”等问题便会被提及。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当代学生》2013,(12):25
《盛典——诺奖之行》作者:莫言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诺贝尔奖为大家所熟知,但是颁奖、领奖过程,大多数人却知之寥寥。在《盛典——诺奖之行》中,莫言以生动朴实的文笔,记录瑞典七日所思、所见、所感、所悟,揭秘诺奖盛典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趣事。  相似文献   

3.
教育时评     
由诺奖想到教育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于2009年10月中旬揭晓,一年一度的国人对诺奖贝尔的期盼仍然落空。新世纪以来,每年诺贝尔奖公布后,国人都会热议一阵。有人不满,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  相似文献   

4.
拉斯克医学奖,全称阿尔伯特·拉斯克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有此一说,并非是它刻意向诺奖靠拢,实在是常常出现一个巧合。拉斯克医学奖于每年9月发布,而诺奖则在10月。自1946年设立以来,300多位拉斯克医学奖获得者中,有83位摘得诺奖桂冠。更巧的是,同一个获奖人,9月份才上领奖台,10月又被唤上一次。远的不说,去年的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Thomas C.S(u|¨)dhof教授,就是鱼与熊掌兼得。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下简称"诺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屠呦呦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至此,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文理兼得,这份奖在国人心目中意义非凡。一、唤醒中国文化创新的自觉和自信意识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汇》2011,(12):8-9
贫富差距如何消除?诺贝尔奖空缺怎样填补?针对当前让国人颇感纠结的几个问题,参加“2011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不同领域的诺奖获得者开出了同一“药方”——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汇》2009,(12):6-6
在诺贝尔奖陆续颁发,国人不得不无奈地重演对获取诺奖的集体性焦虑的同时,听闻百年学府武汉大学的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而被捕。有网友称:“整个武大都传遍了,真是大快人心!”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诺贝尔奖今又揭晓,虽然又有华裔科学家高锟荣获物理奖,却依然未见我国科学家的踪影。这难免令沉缅于国庆60周年一片欢腾的国人,再度陷人对“诺”奖的无限迷惘。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突飞猛进,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就科教界而言,我国高校规模和科技人才总量均居世界之最;高校生人学率达23.3%,跨进国际高教大众化门槛;“两弹一星”、胰岛素、杂交水稻、激光照排等高端科技成果傲人,对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做出重大贡献。可是一直忧虑我国现有科教体制出不了大师的科学泰斗钱学森,  相似文献   

9.
“妈妈喜欢我做一个乖小孩,结果太多的规矩只会令我内·心更加反叛!”“我在香港三个电台拿了14个奖座,只输给刘德华,可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对很多记者来说,“谢霆锋”是个让他们又恨又爱的名字。恨,来自于他为人处事的特立独行、狂傲不羁;爱,来自于他身上到处都是令读者、歌迷和记  相似文献   

10.
陈亦冰 《上海教育》2011,(20):42-42
标题上的这句话不是我讲的,区区笔者远没有这样的胆气。此话是89岁的诺奖荣获者、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在前不久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回答大学生提问时的一句忠告。眼下,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正在紧锣密鼓地一一宣布,此前刚荣获美国拉斯克奖的中国药理学家、曾被媒体预言"离诺奖最近的"屠呦呦,在最后时刻"不被看好",  相似文献   

11.
对于机场,我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爱看机场上的人,但这也正是我恨它的原因。人们总是离不开"你好""再见"那一套。对我而言,说再见是件很困难的事。每当电影里出现  相似文献   

12.
就在听说莫言将获得诺奖的当天下午,一位诗人朋友还断然表示这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莫言是一个体制内的作家,正如当时大多数人都对诺奖情结的炒作感到厌倦一样,我对于他不会获奖的判断也表示同意,但对其理由却颇感诧异,因为我一直把莫言作品视为一个"挖社会主义墙脚"的代表,但傍晚获奖消息传来.  相似文献   

13.
对于插嘴现象,教师们常常又爱又恨、左右为难。爱的是这样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恨的是永远有那么一两个学生不分场合、不论时间,教师的问题话音未落,学生就抢着即兴表达,  相似文献   

14.
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关键词:因为,所以 虽说距离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已经有小半年了,但这个奖和即将踏入大学的你仍息息相关.如果未来选择经济学专业,那么恭喜,你离诺奖又近了一步.因为你的专业基础课里,一定逃不开"实证分析".所谓"实证分析",就是经济学范畴里的"因果分析",这也是去年诺奖得主做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恨的缺失 通过媒体宣传我们会发现,现在情感教育的流行语是“爱的教育”。仿佛爱是全能的,只要有了爱,学校就会办好,教育就会成功,人们就能健康成长。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见国人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在他们的身上,最缺少的是什么呢?是鲜明的爱与恨。在这些冷漠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隐忧的社会现象:爱和恨的情感缺失。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备受关注的世界性科技大奖,诺贝尔奖一直如高岭之花,不可亵玩。人红是非多,奖红名声响。1991年,有人看上了诺奖的名字,加了个前缀,于是,"搞笑诺贝尔奖"诞生了。"诺贝尔奖"4个字说出来,科学界得抖三抖;但前面加上"搞笑"二字,画风立马切换。虽然名称上有蹭热度的嫌疑,但千万别觉得搞笑诺贝尔很山寨。事实上,"搞笑"是因为获奖的研究内容稀奇古怪,但它们统统都是严肃认真的成  相似文献   

17.
<正>这次得奖,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形成一个新的激励机制,我们国家要深化体制改革等。正好诺贝尔奖来了,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实现零的突破。发挥出年轻同志的能力、实力,形成新的激励机制,这是我的心愿。2015年的诺贝尔奖是属于中国的荣誉,同时也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关注和认同,这是一个较高的认可今年"十一",美国的大学要给我一个奖,我是因为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没有去一下子公布了诺奖这个消息,对我来说也是比较突然的  相似文献   

18.
对百科书,皓皓是既爱又恨。他爱它们包罗万象的新奇内容,又恨它们词生字僻乏味难懂。怎么办呢?这种问题可难不倒兰若先生。  相似文献   

19.
张慧 《初中生之友》2012,(25):10-13
2012年2月27日,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举行,结果仍让国人遗憾——电影史上的新一页没有翻开。但同一天公布的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却给了国人大大的惊喜,中国建筑师王澍力克群雄,荣获大奖。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20.
正与诺奖不得不说的故事传说中,因与瑞典著名数学家米塔格·莱弗勒因争夺一女子而失和,诺贝尔极度痛恨数学家。为防止情敌拿到诺贝尔奖,他故意将数学排斥在外。这件事令莱弗勒的好友——加拿大数学家J.C.菲尔兹大为不平。固然全世界都知道菲奖设立的初衷是菲尔兹想要推动北美数学与国际数学间的交流,小道消息依然说,菲尔兹私心也想为好友伸张正义,才要与诺奖对立,专门设立一个数学奖。科学史学家马丁·安德乐则认为,诺贝尔并没有传说中那么荒谬,他觉得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他可能认为数学不是人类可以直接从中获益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