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可译性限度“的首次提出见于西方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的理论家,至今仍为许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可译性限度的理论为依据,分析英汉语言在相同的物质世界中思维方式、日常需求、发展经历等方面的共性以及由于地域的差别、文明程度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导致不同语言的特性,剖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头韵、双关、回文、同源并列等修辞手法上的可译性限度问题,探讨翻译中常采取的理想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2.
实践中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翻译,翻译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可译性限度的存在,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语音语法、修辞手法以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冯一洁 《考试周刊》2012,(73):23-24
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远远超过不同点。所以语际翻译是可能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可译性成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排除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本文通过事例着重分析了翻译的可译性为什么有限度.并且分析了不可译的情况及其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的存在,要求译者针对其表现形式,遵循信息传递原则、美学欣赏原则及文化重构原则,采用对应式换码、重构式换码及淡化式换码等方式进行语际转换,以尽量减少转换过程中的信息“损耗”。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的基础。人类思维内容和思维规律的一致性、语言中语法结构的差异对应性是可译性的理论依据。翻译实践证明了语种之间的可译性。可译性不是绝对的,它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英汉文化差异是导致英汉词义不对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际有效转换的完全实现。本文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来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于可译性限度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通常都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综述可译性限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这个新的视角入手来论证"可译性限度",指出:可译性限度不仅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原作者、译者与读者都对可译性限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在转换和交流中必然会存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损失。从而导致可译性受限。可译性限度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根据教授汉英翻译文化课的实践,探讨和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可译性限度。以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郭凤伟 《职业技术》2006,(12):226-227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进行语际转换时造成了不可译现象。但由于思维的同构性,语法的相似性及文化间的融合性,中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内仍具有可译性,通过陌生化翻译方法,不但完整地翻译了异域文化,更使读者耳目一新,了解并最终接受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郭凤伟 《职业技术》2006,(6):226-227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进行语际转换时造成了不可译现象.但由于思维的同构性,语法的相似性及文化间的融合性,中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内仍具有可译性,通过陌生化翻译方法,不但完整地翻译了异域文化,更使读者耳目一新,了解并最终接受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1.
英语隐喻的翻译具有可译性,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翻译产生了可译性限度。就语言的不可译性而言,独特的语言形式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语音、语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制约了隐喻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功能看可译性问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绝对不可译性。本文从《红楼梦》选段再看可译性的语言功能观,认为翻译中可译性是相对的,翻译可译性有天生的限度。  相似文献   

15.
除了讨论翻译的可行性外,乔治·穆南的另一大贡献在于他一直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审视翻译活动,他认为翻译的可行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翻译实践方面直接论述及证明穆南的翻译发展理论,则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不可译到可译的转变;第二,已译词汇的再译;第三,新翻译障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卡特福特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对翻译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文根据此理论基础,从语言结构障碍与文化障碍的角度来呈现菜名汉英互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现象,探讨中式菜单在英译过程中的可译和不可译问题,对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翻译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论译文的回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译论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这里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在从原到译的翻译过程 中考虑译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忠实”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化交流。据此认为,“译回译性”应成为译质量的评判指标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门。  相似文献   

18.
在体验观的框架下,语言的可译性。不同语言的概念表达中包含了不同的体验,体验的同质性就决定了语言的可译性;体验的异质性限制了语言的可译性,使得可译性具有限度。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和伦理道德四个角度,论述了通过寻找"体验等值体"可以减小可译性限度,使原文和译文尽量拥有体验的同质性,进而让译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