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5年1月份,随着承德人民广播电台的改版,我被安排到“热点话题”节目组,从事编、采工作。一年中,我除了完成本工作以外,还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1篇,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发稿4篇、《新闻纵横》节目发稿1篇,《法制园地》节目发稿1篇;另外,《工人日报》发稿1篇。这些稿件的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一些同行问我:“你  相似文献   

2.
全国报刊众多,用稿要求各异。就一家报刊而言,所设各种栏目,用稿标准也不相同。如河南日报的《生活周刊》专版,就有小栏目30多个。我经常研究众多的报刊及其栏目,发稿便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见报率。1986年我在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今日消费”栏中,就发稿9篇。1986年8月底,我在集市上见一位市管员,收管理费时,手拿一个装有农药的喷雾器,对交款迟疑或想申明理由的,“噗、噗”就是几下,使你的瓜果蔬菜,吃不能吃,实不能卖。见此,我非常气愤,便以《收费有“术”》为题,写了一篇言论稿,寄给人民日报“市场随笔”专栏,很快见了报。  相似文献   

3.
《齐鲁晚报》的“倒头条新闻”栏目推出3年来,发稿千余篇,几乎篇篇是精品,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名牌栏目,一个真正的读者“必读”栏目,在业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栏目曾获2002年度山东新闻奖名专栏奖。“倒头条新闻”栏目的成功推出和运作,大大提升了((齐鲁晚报》的品牌效应,增强了《齐鲁晚报》的新闻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从今年3月到新加坡学习起,我就成了《联合早报》的忠实读者。每天早上我都会花0.75新元买一份《联合早报》,然后边吃早餐边看新闻。半年多来,《联合早报》已成为我了解新加坡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5.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6.
读者之声     
△青海乐都县地质四队崔海峰: 我从1985年开始订阅《新闻与写作》,现已按年装订。从订贵刊开始学写新闻、小说、诗歌、散文等,已在地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发稿100多篇。去年,我运用贵刊“小小说创作谈”的知识进行创作,在《中国地质报》的纪实小小说征文活动中,在总共刊登的70篇征文中,就有我写的2篇。贵刊有不足之处。从我订的这三年看,几乎没有看到什么漫画作品和漫画创作方面的文章。建议开设“漫画专页”和“漫画创作谈”栏目。新闻摄  相似文献   

7.
因为我在《人民日报》发表过多篇报道,周围的同行们在羡慕我的同时,希望我能给他们介绍介绍经验。虽然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要想在《人民日报》等“大报”上发稿,胆子一定要大,瞄得一定要准。 所谓胆子要大,就是要有勇气把投稿的目标对准中央级及国家级的“大报”。试想,不敢给”大报”投稿的人,又如何在“大报”上发稿呢?话说回来,如果要想在“大报”上发稿,仅有勇气是不够的,稿件的质量还必须得过“硬”,对于没有“份量”的稿件就没必要给“大报”投寄,免得“竹篮打水”。几年来,我先后有多篇稿件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8.
姜言明 《青年记者》2007,(15):47-47
经过了近3个月酝酿,5月下旬,《大众日报》“访村札记”栏目正式亮相。至今,笔者已发稿8篇,所发稿件均被评为当日优良稿。回顾采写经过,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9.
我订阅《新闻通讯》有六个年头了。在我的“新闻之路”上,《新闻通讯》就象一盏闪亮的明灯,把我引进了新闻这个辉煌的殿堂! 《新闻通讯》栏目众多,指导性强。随便翻开一期杂志,稿件都不会少于30篇,与杂志的订价相比较,还不到一分钱一篇。而其中的“通讯员促膝谈”、“新闻业务研究”等,则是广大通讯员最喜欢的栏目了。它通俗易懂,指导性强,这对众多还在新  相似文献   

10.
流动红旗赛     
南阳油田二机厂上半年发稿148篇,比去年同期增长快一倍了.今年,他们开展了宣传报道。“流动红旗赛”活动,把《新闻爱好者》作为奖品赠给优胜  相似文献   

11.
从9月15日迎接十六大报道启动以来,截至10月30日,新华社共采写播发了《建设小康谱新篇》、《事非经过不知难》、《挺立潮头担重任》等多篇迎接十六大特稿,并通过“与时俱进看神州”、“今朝党旗更鲜艳”、“从数字看巨变”、“神州捷报”、“中国成就”、“祖国统一”等栏目和十六大特供稿对内对外播发各类文字稿件1280多篇;图片图表439底(幅);新华网累计发稿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全国的“两会”报道,省电台获得了空前成功,发稿数量之多,节目份量之重,报道力度之大,宣传声势之强是历年全国“两会”报道所未有的。从3月1日至16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综合·新闻频率前、后方记者在主要新闻节目中发稿140多篇,在《财富经济》、《对农村广播》节目中发专题稿25篇,与中央台记者站合作在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发稿38篇,其成功得到上上下下、业内业外的承认,省委书记孟建柱称赞说:江西省电台的节目做得好。众所周知,会议报道难以出新出彩。全国“两会”报道也已经做了十几年,会议年年开,…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人民日报社派出了由总编室陈陆军、刘龙,西藏记者站郑少忠、徐锦庚,山东记者站何勇组成的“五人赴藏小分队”,进行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宣传报道。我们先后在《人民日报》发稿31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发稿9篇。前期报道除“自选动作”外,我们采写的“规定动作”——“人民西藏40年”8篇稿子,得到社内外好评;区庆期间报道中央领导同志活动的稿件,尤其是关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的几篇侧记,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代表团成员的较高评价,被有关领导赞誉为“深广细实”。这次报道之所以…  相似文献   

14.
鲍小梅 《中国广播》2004,(12):56-57
今年8月,徐州电台《戏迷俱乐部》栏目获得了中国广播文艺“十佳栏目”奖,成为全国地市级电台唯一获得该奖项的栏目。2001至2002年,该栏目的两篇作品《京腔京韵满校园》和《好日子天天唱着过》连续获得了中国广播文艺一等奖,三年“三联冠”。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2月9日,我按照社里的统一部署,参加了总政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当时,我被分到驻辽西比较偏僻、艰苦的某集团军炮兵团指挥连蹲点。在蹲点的10天里,我了解到很多在编辑部了解不到的真实情况,采写了《“我们不愿这样投弹!”》、《商连长拒礼》、《阵阵清风扑面来》3篇题材鲜活的稿件。我是我们前进报社第一个蹲点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发稿的记者。稿件见报后,基层反响较好,总政宣传部在《宣传情况》中还表扬了我写的两篇稿件。结合这次采写活动,我有三点体会和感受——只有真诚地融入官兵才能看到真实的基层这次下基层连队蹲…  相似文献   

16.
读《羊城晚报》,偶然发现这张报纸上有这样两个小小的栏目:《故事新篇》和《旧文新读》。在今年3月30日二版的这两个小栏目里,发表了这样两篇文章:一篇是《1958,“高产卫星”神话──闻名全国的天津新立村水稻亩产12.5万斤的惊人纪录,是这样“凑”出来的》;另一篇是《关于“放卫星”》。前者,是一篇记叙当年新立村党支部书记孟繁兴对“放卫星”那段历史的追忆;后者是从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搞出的一段有关“放卫星”这一时髦用语和浮夸风形成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我饶有兴趣地读着这两篇不长的文章,思绪起伏…  相似文献   

17.
上西北新闻刊院一年多来,由于比较系统地学了新闻专业知识,观察事物的角度多了,手也快了。今年上半年,和同志一起,向省报、市电台发稿三十多篇,中稿二十多篇。五月份西安市故事调讲会我写的故事,“老牛内传”获创作三等奖。另外,我们化学工业局要办《西安化工医药通讯》机关报,领导听说我参加刊院学习,便抽调办报纸,由于学习了一年多,办起报纸不象生手那样“乱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讯》五月二  相似文献   

18.
我是南阳县黄台岗乡的通讯专干。当我1985年初学写稿时,有线索无从下手,写出稿没有重点,投出去石沉大海。1987年,经县委通讯科介绍,我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自学。几年来,我就是靠《新闻爱好者》这个良师益友的帮助,在县级新闻单位和党政内部信息快报上发稿400多篇,在地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160多篇。我订阅本刊吃到“甜头”后,介绍和动员爱好写作的同志订阅该刊的数量逐年增加,由1987年的5  相似文献   

19.
名牌栏目是报纸品位和影响的重要标志。创办读者面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名牌栏目,已是地市报的普遍追求。《益阳日报》“牛嫂逛街”经过四年的培育,于2005年获得第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是全省地市报中唯一获此奖项的栏目。这个栏目从2001年开栏以来.发稿400多篇,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是一个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好栏目,如今“牛嫂”在当地已家喻户晓。作为栏目责任编辑.体会颇多。  相似文献   

20.
我搞业余通讯报道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向各级新闻单位投稿158篇,被采用102篇。有业余通讯员问我有什么诀窍?我的窍门儿有三: 一熟悉报刊,选准栏目。每家报刊根据宣传的需要,常常开辟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栏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读者来信”;《新闻与写作》的“当好通讯员浅谈”;北京《支部生活》的“读者论坛”等。各种栏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选稿标准。通讯员,如果善于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写稿件,要比“天女散花”投稿件命中率高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