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饥饿的女儿》和《杀夫》是当代女性主义作品的重要代表,虹影和李昂这两位女性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关照海峡两岸社会底层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恶劣的生存状态,勾勒出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女性文学和探索现代女性的独立生存之路提供了优秀素材。本文主要通过社会环境的压迫、男性中心文化的解构、女性意识的觉醒三方面,挖掘两部作品中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缘由,透视作品中女性绝望背后觉醒的意识并探求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视角透视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化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女性作为社会中重要而特殊的一个群体,其语言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也透出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英语和汉语语言中普遍存在着对女性的贬低和歧视现象,从语言这个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透视其中的性别歧视,加深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女性文学写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一种群体现象。其主要根源在于新时期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女性在男权中心文化的不懈斗争中获得了一份能够“自我言说”的表达权利,女性一方面用性别话语对男性社会和传统文化作深刻的透视和考问,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感受对女性生存状态做真实的关照与书写。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中国文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女性文学在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后,于八十、九十年代趋向繁荣。究其因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女性获得了一份“自我言说”的表达权利。女性开始用性别话语对男性社会和传统文化作深刻的透视与拷问,对女性生存状态作真实的观照与书写。  相似文献   

5.
谢景芝 《红领巾》2005,(4):100-102
英汉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广泛存在于字、词、表达等方面和两种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藐视女性的社会身份、贬抑女性自身价值、男尊女卑、厚男薄女等方面.从语言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女性生存状态,透视其中的性别歧视,加深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抗抗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对于女性自由和尊严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止过。《作女》更是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位特立独行,追求独立与自我的女性形象,展示了获得物质和性双重自由的女性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表现了张抗抗对女性理想生存状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张抗抗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对于女性自由和尊严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止过。《作女》便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追求独立与自我的女性形象,展示了获得物质和性双重自由的女性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表现了张抗抗对女性理想生存状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邓雪强 《文教资料》2008,(22):14-1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成就的女性作家,丁玲在其作品中展现了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本文结合其具体作品从自我觉醒的女性独立意识、男性革命者导引下的女性独立意识和封建礼教下的女性独立意识三方面来展现丁玲前期作品中的女性的生存状态、独立意识的觉醒及为争取人格独立而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9.
[摘要]盛可以的小说多以女性为关注对象,从文化、:处境、爱情、婚姻等不同视角透视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在观察社会、剖析人生、展露人性的过程中,揭示出女性的“身份”之痛。这种身份之痛表现在城市对女性的吸引与拒斥,女性对故土的归属与离弃,以及女性性别所留下的第二性烙印。身份之痛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生命本体、生存困境与情感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蒋丽 《华章》2011,(20)
透视女性和城市的关系,已成为众多女作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和极力挖掘的文化内涵.本文以20世纪晚期的都市女性写形象为考察对象,展示文化转型时期下都市与女性的发展状态与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1.
贺享雍的长篇小说《土地神》就是从农民身处的精神境况出发,希望通过底层农民对生存的困境进行反抗、对自身的卑微进行抗争、对现实的强权进行反讽,在伤害与被伤害、侮辱与被侮辱、欺骗与被欺骗的怪圈中,展示历史、现实强权与个体农民之间的巨大张力,揭示出农民生存的伤痛和农村现代性的艰难。在这部小说中,我们既能看到历史强权的抽象,又能看到乡村现实的还原。  相似文献   

12.
铁凝的长篇代表作———《玫瑰门》,是反思“文革”的一部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丑恶人性的成功之作。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对女性躯体的纯净赞美,对女性欲望的坦然承认以及女性生存状态的清醒理解,全面深入地呈现了女性生存的百态图。由此,铁凝的写作风格也由清新、纯净转向深沉厚重,在拷问社会、“反省自我”的路上有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萧红小说中描写了东北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糊糊涂涂的“生”,浑浑噩噩的“死”,无休止地在岁月的年轮中划过一个又一个相同的圆圈,这是顺应大自然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属于圆型循环的时间观。萧红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领悟到生命的真义,“生”的从无到有,“死”的从有到无,生死犹如环状相接,是自然造化的过程,萧红对生命真谛的感悟受的是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Training hearing-impaired persons in independent living skills has become a focus of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Yet, few programs and assessment instruments are designed to evaluate a person's potential for acquiring independent living skills. In this study, the 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 was used to classify 118 hearing-impaired persons in groups based on their ability to be trained in independent living skills. Cluster analysis was used to group the subjects according to four domains: communication, daily living, socialization, and maladaptive behavio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ehavior scale can be used to classify hearing-impaired persons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y to acquire independent living skills. The cluster analysis resulted in three groups. The persons in the lowest group did not have the most severe hearing losses, but 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additional handicaps. This suggests that additional handicaps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degree of hearing loss in determining whether hearing-impaired persons can acquire independent living skills.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战国末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意识到"圣王之道"空想,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明君之治"社会理想实现上。荀子社会理想的实现途径:君主以德服众;君子在朝美政,下位美俗;庶人安于本分。其局限性在于以道德信念替代政治举措。  相似文献   

16.
“新写实小说”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想消失、个性消融、精神困惑和荒芜,其主人公在与社会的冲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精神围城中,这也是隐含于创作意图中的问题意识和重构理想、道德、价值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是厄内斯特·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战后“迷惘一代”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精神状态,并揭示了哈里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对生存的困惑以及他们不断追寻探索生命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主人公哈里的追寻情节结构及文中典型意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出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灵创伤以及他们对迷失的自我的追寻。  相似文献   

18.
黄咏梅的小说重在对都市经验和南国景观的捕捉与展现。在她的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环境大多带有鲜明的岭南地域色彩,主人公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卑微者和残疾者,小说家为他们的生活设置了许多充满诗意和想象的细节,将他们的精神状态描写得安稳而充实。在观照笔下人物的命运时,黄咏梅呈现出了人物为了生活与环境抗争时的自私,以及他们那冷漠、千疮百孔的情感世界。在这种生存本相的刻画里,有着人之为生存的所有本质特性。黄咏梅用独特的叙事方式与美学观念对都市精神史重新进行了"陌生化"的排演,写出了都市内里的忧郁与隔离,写出了繁华生活背后的精神荒原,同时也写出了边缘人充满超越性的心灵状态和精神镜像。  相似文献   

19.
铁凝小说的女性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旺盛创作生命力的作家,铁凝将个人经验上升为对整个女性命运的关怀与体察,不断超越与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文学境界。铁凝小说的女性书写表现为对女性身体的纯净赞美,对女性族群自我戕害的坦然承认,对母性神话的历史颠覆以及女性未来生存状态的美好憧憬。铁凝小说女性自我的生命体认与书写具有鲜明的特色。既是女性化的言说,同时又是超越女性性别立场而更具普泛意义的关于人性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20.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