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前,关于新课程教学研究,各市(地)、县学校的进程参差不齐,存在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状况,而市(地)、县一级的地方教研作用不够突出,不能有力地推动新课程的实施。笔者认为,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应该转变市(地)、县一级地方教研的观念,加强对地方教研的组织与管理,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里所说的地方教研,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研形式己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要.教研创新和课程创新成为解决新课程实际问题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经验证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通道相结合的教研方式,能够引领学校进行课程创新,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3.
校本教研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但在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途径为:1)学校建立校本教研激励机制;2)教师要逐渐使自我反思成为自身的内在需求;3)教研员应提供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专业引领;4)构建校本教研网络以形成联动教研.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教育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引发教研制度变革的要求,就教研制度及构成要素,从组织系统的建立、运行规则、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了重建教研制度应处理的几个关系:教研制度与现代学校制度的关系:教研制度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教研制度与学校特色的关系。旨在开拓中小学教研制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实施生物新课程对生物教师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整合资源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个性化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全市性大型的教研活动无法针对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必须把教研重心下移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上来。几年来,厦门中学生物学科从以市级教研为主,到建立以片区为依托的三级教研网络,再到推进“以校为本、区域推动”的教研模式,逐步实现教研重心下移。但几经努力,在学校教研活动实现“以校为本”的改进仍不明显,如何提高学校生物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席广涛 《广西教育》2006,(1A):48-48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新的教育理念,使教研员与广大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新课程要求教研员不能再以“权威”的角色自居,必须由居高临下的理论宣讲者转变成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研员不能唱“独角戏”,不能以“任务驱动”的简单方式开展教研工作,而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与教师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因此,采取观摩式教研、主题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自主式教研、互助式教研、随机式教研、网络式教研等教研方式,是适应新课程,实现教研员工作方式变革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实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全程参与某县多所学校的有效校本教研活动评审的过程中,笔者收集了一些典型的教研活动案例。本文以教研活动典型案例和反思的形式展现和分析了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实施有效校本教研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在一般意义上,“校本教研”不是“教研”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没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者从属关系;“校本教研”是“教研”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本质规定和形态体现——“校本”二字不是对“教研”的修饰和限制,而是强调和突出。当下的“教研”应该是“校本教研”;如果也有“非校本教研”的话,那往往存在于学校少数精英分子的研究生涯之中,因为他们常常有较多的甚至更多的校外视野、校外研究。另一方面,“校本教研”并不仅仅指向于校本课程,尽管校本课程是它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9.
肖海林 《云南教育》2005,(23):46-47
学校对教师的教育科研缺乏统一指导,教研活动基本上由各教研组长自行安排;由于教研组长在教研方法与技能方面没有进行过专门培训,而又缺乏有效的专家指导,教研活动始终上不了档次。另外,教师的课题研究也得不到必要和有效的指导,不能真正解决教师自身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校本教研得不到深化。  相似文献   

10.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全面提升学校、教师自我研究能力和解决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推进的一项紧迫任务。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它包括教学研究和教学培训两个方面。因此,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制度。  相似文献   

11.
康永军 《天津教育》2008,(10):39-40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及关系等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样,教研工作的角色、职能和方式也面临着新的变化,需要我们思考相应的对策。作为教研人员,我们要努力改进教研方式,以教研活动为载体,走进学校,倾听学校的呼声,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走近教师,缩短彼此的距离,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研员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2.
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改革呼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研究机制,教育部《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因此,明确校本教研制度的内涵,从旧有教研体制的框框中走出来,构建起学校的、教师的和专业教研部门的教研实施策略,并将其加以整合,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研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校教研具有较长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学校教研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研方式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需要系统变革学校教研的主体、内容与形式,可采用问题跟进式教研、教与学的课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策略,真正实现学校教研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参考》2012,(20):10-14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制度的创新,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课程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引导和促进教学研究机构以及学校的教学研究符合学校的实际状况,从而解决新课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有效性是校本教研的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教研的兴起是一件大好事,是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校本教研不仅使一致困惑区域性教研或各级教研室的教研针对性、实效性问题,找到了一个解决方式和途径,而且使功效正逐渐减弱的学校教研组赢得了新的发展时机和新的发展空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什么是校本教研?这尚无定论。我认为有四个要素:一是以解决本学校教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研究目的;二是以本校的教师为研究骨干;三是选用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在本校教学活动中进行系统的改革实践;四是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学校应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机构,以务实的教育科研促进课程改革,扎实常规教研,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过去单一的教研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新的教研方式。当前 ,一种推动课改发展 ,为课改注入新的活力的教学研究新方式———“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 ,正在受到普遍的欢迎和重视。一、校本教研的内涵“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以新课程为导向 ,立足学校 ,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以研究和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实际问题 ,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 ,以学校学习化组织的建设为目标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学校是课程…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研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新课程产生了一系列创新理念,学校教育教学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为此,如何对新课程理念进行进一步实践验证和理论创新;如何使新理念更好的指导教学;如何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具有个体化的复杂问题,就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崭新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罗咏梅 《今日教育》2006,(7S):72-73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致力于教研重心下移,真正把学校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初步构建起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本土化特色的中小型小学联合校本教研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03年秋季.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启动新课程实验。因为工作需要,笔从2003年底开始关注学校的“校本教研”.并对在一线工作的部分校长和教师进行访谈和调查。结果显示,校本教研虽让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所了解。但是,一些学校在推进校本教研的进程还存在诸如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混淆、领导和教师对校本教研内涵的理解不尽人意、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困难,以及教师缺乏进行研究的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市校本教研的推进速度和新课程实验的质量。2006年9月份,我市高中起始年。级开始了新课程实验。如果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中校本教研存在的诸多问题无法解决.还将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阻力.因此.本侧重校本教研的几个重要概念和各类人员的角色定位等提出个人的再认识.希望对进一步推进我市的校本教研速度和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质量有所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