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诗词曲有一个共同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戏曲和曲同发于一源,所以戏剧的抒情性是中国戏剧文学的民族特色。《西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大型爱情戏剧。从生动的抒情内容、优美的抒情话语、个性化的抒情动作、典型的抒情环境四个方面可以了解《西厢记》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2.
散曲是元代盛行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它与传统诗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但是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它又与诗词迥然不同,简言之:诗词贯典雅而散曲尚侄俗,诗词贵含蓄而散曲尚显露,诗词贵庄重而散曲多诙谐,诗词多用比兴而散曲多用铺陈。因此,即使是属于同一题材的诗、词、曲作品,往往在表现手法上各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传媒的电影和电视网络的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对舞台戏剧特别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强大冲击.在影响传统戏曲生存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作为一剧之本的文学因素成为重要方面.在诸多文学因子中,剧本曲词的诗词意境又是写意和抒情戏曲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传统戏曲和诗词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轨迹的分析,探讨了在大戏剧的视野下诗词传统的继承争新诗的发展对地方戏曲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从“一代文学论”及其证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不少学者认同之后,前贤时哲论述元明清通俗文学者日渐增多。但是,对元代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重杂剧、轻南戏,重戏剧、轻散曲,重套数而轻小令的偏颇。尤其对元人小令之“俗”专题系统论述者,并不多见。本文管中窥豹,试图揭开冰山一角,让大家领略一下元人小令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5.
李旦初对当代散曲创作的探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提出的“新散曲”概念认为,凡当代作者创作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散曲,包括按传统曲律和不严格按传统曲律写的自由曲、自度曲、仿古曲,均应统一称之为“新散曲”;二是其对“新散曲”创作审美诸维度包括审美宏观、审美微观、审美导向、审美辩证作了可贵的系统探索。李旦初“新散曲”创作曾获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和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其“新散曲”创作理论与实践成就被写入中华诗词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当代诗词史》,实现了其“入史”的宏愿。  相似文献   

6.
小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小曲是相对戏曲散曲的名称,一般是指明清时代南北曲以外的各种民间歌曲。小曲的“小”,与结构规模上的大小无关,是指它的曲调形式较为简单而已。小曲在民间的俗称很多,如俗曲、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  相似文献   

7.
元代,是国内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民族文化之间的大撞击、大交融,在文学上必然出现新的文学样式。散曲,这一新兴的诗歌和乐曲,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汲取“里巷之曲”和“胡夷之曲”的养分,破土而出,在元代发展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学的殿堂。它与稍后兴起的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元曲,在文学史上异彩夺目。就散曲创作而言,兄弟民族作家也不乏其人。据隋树森先生《金元散曲》辑录,有姓名可考的作家共212人,其中少数民族作家22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另外,《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还载有十余位少数民族散曲家姓名(惜其作品今已无存)。可见,元散曲的形成、发展,兄弟民族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8.
古老戏曲摇篮的新辉煌──建国以来的河南戏剧文学郭光宇中原大地,曾经是孕育、滋生戏曲艺术的宝地。无论从构成戏曲综合艺术的诸多要素如诗词、歌唱、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的产生与发展,还是从我国戏曲艺术萌芽时期、成熟时期或第一繁荣阶段的北宋杂剧来看,中原大...  相似文献   

9.
《善本戏曲丛刊》所有的43种戏曲、散曲、小曲选集与曲谱中,收录了众多王实甫《西厢记》的单折戏、套曲、支曲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作品或者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西厢记》作者到底为何人,以及《西厢记》在副末开场、出目、科介、脚色、演唱等体制方面,是如何受南戏、传奇影响的演变进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渔打通小说与戏曲,强调戏曲结构,重视宾白叙事,确立了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文学观,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开始由重曲、重音律、重词采向重戏、重结构、重宾白的重要转变,推动中国古典戏曲叙事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1.
饶有新鲜趣味的元代散曲和同时代的杂剧共称为"元曲",是有元一代之文学。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表达方法以及其它的方面来看,同是韵文大家族成员的元人散曲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充分张扬市民情趣,这大大开拓了传统诗词的表现范围,被喻为诗坛的一朵"奇葩"。之所以如此,多半由于元代特殊社会环境以及文学氛围所决定。本文试图从元代社会、元人散曲的创作者及元人散曲的接受者三个角度对元人散曲中之所以出现如此浓厚的市民情趣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2.
吴海,字 安,晚号霜崖,别号 庵、崖叟、逋飞、呆道人等。中国著名曲学家,时人誉为王国维之后又一位戏剧学大师。吴梅对传统曲学研之甚深,他知韵守律,能审音度曲,粉墨登场,对曲学的本体及流变、创作与深入赏析及中国戏剧史作了深入的研究,特别在明清戏剧史的研究中有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吴梅一生,酷爱戏曲,创作了十四个戏曲曲本及许多散曲诗词,是一位全才的曲学家和戏剧史家。然而,这位戏剧大师却与云南大姚结下生死缘。 1939年3月17日,大姚邓家屯愁云弥漫,沉浸在一派哀痛中。 这是一个令人悲痛却又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  相似文献   

13.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不仅是古代从乐府到词这一音乐文学传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戏剧的杂剧艺术,由于其曲牌联套的形式,也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元人的观念中,对曲的重视更多于对关目故事,戏剧冲突的注意,可以说,元杂剧是成熟的戏剧,但元人普遍的观念中,杂剧创作还在辞章之列,元曲艺术是以曲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14.
温州乱弹“八仙戏”保留的34个曲牌是研究曲体演变的重要“活态”资料.温州乱弹八仙戏曲牌,文体形式上“辞无定体”,音乐传承上则“有腔可寻”,说明民间传统戏曲传承“重曲轻文”,以音乐为本位,与文人戏曲首重文学大相径庭.传统戏曲在雅、俗两个文化空间中传承流变的模式和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南音三籁》是一部很重要的南散曲戏曲选集。编者空观主人即是明末凌蒙初的号。他是浙江乌程人,曾授上海县丞,官至徐州判。编者一共选了元明两代的南散曲九十七套和小令二十七首;又选了南传奇一百三十二出和只曲十七首。他所说的南音,就是指南曲;他所说的三籁,就是将所选各曲都品评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个等级。 曲有南北之分。南北语音不同,南北曲的用韵也就不同。曲韵专书也就有南北派之分。《中原音韵》是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它是适应北曲发展的需要,统一戏曲语言的著作。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中原音韵》的影响一直都是很大的。北曲的创作和演唱,以《中原音韵》为用韵的典范。而南曲没有专门的韵书,等到《洪武正韵》出来以后,南曲作家和艺人觉得这部韵书和南方语音较为接近,就拿来作为主要参考。故明清时代戏曲界就有“北主《中原》,南宗《洪武》”的说法。但是,《洪武正韵》虽说可以用来作为南曲的参考,但到底不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素的现代戏剧美学意义,对以后戏曲研究模式的转换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戏剧"是由"戏"和"剧"两个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古代汉语中,"戏剧"有"嬉戏、游戏"和"杂戏、戏曲"两个义项。文章通过考察"戏"和"剧"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来推定"戏剧"两个义项的来源:"戏剧"做动词时,为"嬉戏、游戏"的意思,是"戏"和"剧"的本义分别引申或假借为"嬉戏、游戏"的意思,再同义连用而成;"戏剧"做名词时,为"杂戏、戏曲"的意思,是"戏"和"剧"的本义分别引申或假借为"杂戏、戏曲"的意思,然后同义连用而成。  相似文献   

18.
朱有燉作为明初曲坛承前启后的人物,一方面受正统文人价值观念的影响,视戏剧、散曲为席间佐樽之设;另一方面又将戏剧、散曲纳入到传统诗文批评的体系,强调宣扬道德教化、维护统治秩序的功能。虽然如此,朱有燉强调戏曲与古诗"体格音响"上的一致性,突出戏曲的社会政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抬高戏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继唐诗,宋词之后,到金、元时期,在我国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韵文形式,这就是散曲。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散曲在元代盛极一时。元代散曲家仅可考者即有二百多人,存留至今的作品,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凡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可谓洋洋大观。尤为可贵者,散曲无论在情调意趣、艺术形式、语言艺术、表现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新颍的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特异的光彩。但是,由于历来只视诗文为正统文学的传统观念的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更为显明,不少传奇、杂剧的题材都来源于小说,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相较而言,戏曲改编《红楼梦》小说有一个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学价值:小说中精妙的细节描写、风格各异的诗词歌赋等,都可以成为剧本创作的原材料。当然,能否在尊重原著美好意旨并保留其原有神韵的基础上做到"因体而异,量体裁衣",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不妨对《红楼梦》中的《红楼梦曲》在清代《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清代‘红楼戏’")中的改编、化用情况加以探究,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