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2.
追求“男子汉”的悲剧———析爱玛悲剧的时代特征赵家鹤“在法兰西小说史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日期:它点出某些东西结束和某些东西开始。”布吕季耶尔对《包法利夫人》作的这一评价①,可以说,确切且鲜明地标示了居斯塔夫·福楼拜的这部小说在法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位...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高巍 《文学教育(上)》2011,(17):144-145
对于文学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探讨,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在文学史上《围城》是探讨人物悲剧的典范。《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悲剧人物方鸿渐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围城》中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入手,探讨其命运悲剧产生的多种根源。明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重压和人的生存状态,并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被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致死的悲惨故事。本文通过周围人对他的嘲笑、自身形象的滑稽和死亡原因的分析,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深化了作品反封建这一主题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军胜 《考试周刊》2011,(20):22-23
《洛丽塔》从被禁到成为畅销书,再到成为最有影响的书籍,这样的转变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部小说的关注和对其态度的转变。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悲剧的影子,可以说这是一部永恒的悲剧之作,是悲剧的经典代表作,是非常引人深思和发人深省的。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悲剧的解读,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悲剧性,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其悲剧性,引发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8.
田国丽 《考试周刊》2013,(43):28-29
《围城》中的围城是自我筑就的壁垒,还是内心世界的围困。钱钟书的这部《围城》,似乎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闹剧",但这颠沛流离的"闹剧"的历程之后,我们还能笑出来吗?本文从方鸿渐的婚姻、事业、人生三个方面探讨方鸿渐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围城"围"与"困"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三部小说都写到了神职人员的爱情,写出了“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其中《巴黎圣母院》重在描写追求“人性”的过程中对“人性”的扭曲;《红字》侧重表现内心处境与外在处境的抗争中“人性”的戕害与毁灭;而《荆棘鸟》所展示的则是抗争胜利后结局的失败,但在充满悲剧的追求中所表现的无所顾忌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振奋,使人的形象变得崇高伟大起来,从而赋予了宗教禁欲主义背景下的爱情悲剧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杨敏 《时代教育》2007,(7Z):136-136,138
说到张爱玲的小说就让人想到那悲剧式的苍凉:她用凌厉的笔触充分挖掘了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心理变态给人造成的悲剧,“把人生剥出一个血淋淋的面目来”。在张爱玲此类悲剧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被夏志清教授誉为“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的《金锁记》。一部叙事文学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金锁记》这出深刻的悲剧就在于它成功刻画了一个象征人性沦落历史的疯子——曹七巧。  相似文献   

11.
“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小说《围城》中一个人物所说的一句话,这句充满哲学色彩的悖论式的话,可以说几乎成了我们阅读、品味这部作品的一根“悬念线”。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同样的母题———“爱情”和“自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悲剧冲突、悲剧人物、悲剧结局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古典悲剧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被封建思想毒害致死的故事。本文通过周围人们对他的嘲笑、自身形象的滑稽和死亡原因的分析,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深化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鲁迅以自觉而明确的态度创作出了许多撼人心魄、发人深思的悲剧小说,以实现他“为人生--反封建、启蒙思想、改造国民性、变革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悲剧的冲突成因和审美感受两个角度,鲁迅的悲剧小说可划分为“社会悲剧”与“个性悲剧”两种构成形态,以及“情感型悲剧”与“理智型悲剧”两种接受形态。  相似文献   

15.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跨世纪的文学巨擘托马斯·哈代的力作.亦是其悲剧小说的最后一部。在这部小说中,哈代以凝重的笔墨创作了一个哀婉悲戚的放事,再现了古希腊悲剧的瑰丽雄伟,堪称是其悲剧小说中的圆熟之作。本文主要通过对这部小说形式和内容的分析,探求其作为悲剧小说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小说《围城》中一个人物所说的一句话,这句充满哲学色彩的悖论式的话,几乎成了我们阅读这部作品时的一根思考的“悬念线”。  相似文献   

17.
燕梦卿和李纨分别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林兰香》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虽然二人在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性格才情不同,但人生境遇却颇多相似之处。“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她们的人生均以悲剧收场。然而由于二书作者的思想寄寓有别,使得两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18.
《还乡》是哈代第二部著名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关于《还乡》的主题,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诠释。本文从环境、人物的性格和机遇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指出人的欲望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林冲是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儒雅而又武艺高强的人,却任人宰割,悲苦一生,凄凉病死。造成林冲这样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  相似文献   

20.
庹政的小说《百合心》是一部戏仿之作,通过对《围城》风格的模仿,从而与《围城》形成互文性,并构建这部小说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百合心》在内容上看似借用了《围城》的意境,但又有绝不同于《围城》的内涵;在形式上看似承袭了《围城》的风格,但又有跟《围城》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百合心"既是对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空心化状态的隐喻,也是对"空心人"生存状态的隐喻。小说在叙事上带有明显的反讽性,将生活中阴暗、肮脏的一面常态化、合理化,以显示出生活的荒诞;对人物的猥琐、无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以映射出社会中不合理的一面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