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大道和人之成仁的道德品质。按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遵循中庸之道是人们涵养道德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被后世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传统养生体育。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庸不等同于折中主义,是适中不偏和恰到好处之道;保持情绪平和、谨和五味、劳逸适度的养生原则体现了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标准、对练习火候的把握及涵养狭义道德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大道和人之成仁的道德品质。按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遵循中庸之道是人们涵养道德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被后世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传统养生体育。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庸不等同于折中主义,是适中不偏和恰到好处之道;保持情绪平和、谨和五味、劳逸适度的养生原则体现了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标准、对练习火候的把握及涵养狭义道德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3.
孙波  孙晋海 《体育学刊》2005,12(3):17-20
依照儒家哲学的思想原则、文化理想和基本观念,讨论儒家精神视野中的人文奥运的可能意义。认为中和、中庸等儒家哲学的观念和原则可以成为人文奥运体育之道的支撑性观念,而仁、忠恕之道,和为贵等思想和原则对于构建人文奥运的相与之道则颇具启示性。  相似文献   

4.
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哲学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献资料、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哲学两大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共性与不同点,认识两种体育观念的差异,以便在今后的体育工作中因人而异地进行中西方体育教育,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明病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人类以各种途径探求生命的健康。通过挖掘儒、道、佛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精髓,可以使其服务于现代健康保健、健身康复活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对古代养生思想的发展进行概述,并论述了儒家养生思想蕴含的健康哲学理念,探讨了儒家养生思想对古代健康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先秦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基本理论入手,探索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在不同的思想背景和治学传统下,形成了儒家社会化身体观、道家自然化身体观、医家实体化身体观;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各有千秋,共同筑造了中国古代先秦身体观的理论大厦,这三者分别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施加了社会化、自然化、和实体化的影响;诞生在这一片身体观土壤中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在社会伦理层面、万物自然层面及人体自身生命结构层面对当代体育文化有所补足。  相似文献   

8.
陈樨 《精武》2012,(31):76-78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以中国传统医学为基础,糅合道家、儒家等诸多哲学思想演变而来,其学说渗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追求人与外物、心灵的协调一致,最终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种以人文哲学为基础的养生思想,当前重新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通过对中华传统养生思想加以梳理,总结出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规律和做法,借此与现代高校体育相参照,以期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完善做出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9.
“人文奥运”理念是中国对举办奥运会模式深层反思后的理念创新,其文化底蕴则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章综合分析了儒、道两家哲学视阈下对“人文奥运”理念的解读,近而加之以比较、分析、综合,并分别从各家的人性论、修养论、价值观等角度对“人文奥运”理念进行了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0.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释了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道德至上、修身为国的体育价值取向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基调;道家思想塑造了空灵澄澈、恬然淡泊的体育人文情怀和致虚守柔、刚柔相济的体育智慧;儒家“有为”思想和道家“无为”思想在体育实践中可以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儒家养生思想起源于上古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汉唐时期,完善于宋明清时期,五四以来又出现了失落与回归.其发展和演变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儒家养生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内容,以养气为健身要务,以"仁者寿"为理论导向,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儒家养生思想把生命的价值和养生的必要统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中,不以纯粹的养生为要务,而是关注作为整体的社会人的生命存在,培养人们养生而不苟生的大无畏精神,属于道德养生的范畴.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而且还为了"寿"和"道".儒家养生是一种"以心为本"的养生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古代,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却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各种体育思想一般散见于社会各个文化领域中,在传统的哲学、教育、医学、军事、礼仪、娱乐等论说中时时包含着传统的身心观、生命本原论、身体运动观,及以养生思想等。这些传统体育思想以深遽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并且受制于儒家哲学、道家思想的引导和规范,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传统体系思想只不过是传统哲学思想在养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基础及其独特的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不断介入,使中国传统养生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传统养生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为目的。本人运用文献法、逻辑演绎法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基础以其独特风格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4.
休闲体育由于受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着儒、道、禅文化的特色。儒家的刚健有为和忠恕之道,道家的顺任自然和天人合一,禅宗的平常心,以及中医的阴阳调和理论,均在休闲体育中得到了深刻的彰显。因此休闲体育不仅是一项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运动,更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力赞中和原则,即《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主张中和养生的思想已成为儒家养生思想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以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言为例,即“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儒家“中和”一词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儒家要主张中和养生?中和养生与强调阴阳平衡养生之间是什么关系?前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上述问题关系着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正确继承和发展,故笔者不揣冒昧,…  相似文献   

16.
儒家养生思想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家养生思想是儒家基本学说的折射,反映了儒家对生命的价值和对养生的目的、意义等的认识。其特点是重精神而轻形体,重理论而轻方法。它把养生纳入了伦理教化的轨道,对传统养生理论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分析其养生实践的特色,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与其“理”“气”“阴阳”“道”等概念及“明天理、灭人欲”“魂魄论”“动静论”“中庸说”等哲学思想紧密联系,主要的养生原则与方法有顺“道”、持“中”、主“静”、少欲、形神俱养、宜“时”等。建议:将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贯穿到现代的养生康复实践中,丰富当今的养生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养生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础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学的理论,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这就是“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气一元论”等。这些基础理论不但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今世界体育发展,拓宽对体育的认识,增强世人体质都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魏晋养生考     
魏晋时期,道儒释初步合流,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源于道家的玄学代替当时的名教,成为主流文化.当时流行的养生文化种类繁杂,多带有明显的宗教意识;以自然为道,养心为上;方法多样,良莠不齐,对我国后来体育文化的构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衍生、发展的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养生体育是我国民族统体育中一支艳丽的奇葩。传统养生与体育的作为养生体育交叉,在其衍生、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古代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浸淫,逐渐成熟起来。文中对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起源、发展趋势加以分析,并对国内养生体育的研究现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