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莹 《天津教育》2007,(12):20-21
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是本市唯一一所招收视障儿童的特殊学校。学校教师一致认为德育功能的内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探索和实践视障学校德育工作中,形成了与普通学校德育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现就新时期视障学校德育的特点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2.
自1990年代开始,让内地视障儿童在普通学校读书,成为我的梦想,也是我追求的理念。我认为,虽然视障儿童看不见,但也应该给他们同等机会在普通学校读书,及早融入社会。因为已有事实证明,只要提供所需的教育资源和支援,视障儿童完全可以和健视儿童一起读书,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订阐述了建立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的必要性,确定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构成要素的原则,提出了以“对普通学校儿童形成支持的人”、“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特教制度”、“特教资源”等五个要素作为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家庭教育资源作为教育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庭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作为专门性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家庭的教育功能经历了部分转移的过程,但由于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它不但是儿童的“第一环境”而且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5.
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是指在视障儿童的学前阶段,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和视障的特点,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的措施.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增进技能,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融入社会,顺利地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而早期关怀则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除了对视障儿童进行教育训练和医疗预防外,  相似文献   

6.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时我国特殊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充分发挥特殊学校的骨干作用,以大量的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发展格局。。随班就读”的基本思路是:将适合的残疾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在普通中小学正常班级中接受教育,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因此,它对特殊学生的双向交流,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陷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7.
视障儿童早期教育是指为0—6岁视障儿童提供的教育服务。像任何健全儿童一样,早期教育对视障儿童的一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经验的多寡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研究表明,虽然早期教育不能消除儿童的残疾,但却可以使他们的残疾状况得到改善,残疾程度得到减轻,使他们潜能得到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8.
《现代特殊教育》2020,(3):I0007-I0007
南京市盲人学校建校于1927年,是由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国内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学校已形成融学前教育、多重残疾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社会培训为一体,办学功能覆盖教育、康复、职业训练和创就业指导的盲人教育体系,成为全国办学体系最完整的盲人学校之一。学校全面普及12年盲人教育,连续多年实现本市适龄盲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就业率100%;承担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研究,参与多个中外合作科研项目;作为“南京市残障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为全市特殊儿童少年提供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作为“江苏省视障教育资源中心”“江苏省视障人员教育考试支持研究中心”,为全省视障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9.
一、面临的挑战 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格局是:“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设特殊班为主体,以特殊学校为骨干。’这既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也切合国情。 内蒙古干旱少雨,地域辽阔,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人们为生存,不得不选择生态环境稍好的地方分散居住,许多地方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让视障儿童进入家庭附近的普通小学和健全儿童同班学习,在本校选拔一名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承担主要教育责任,是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主要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师选择余地很少、师资水平不高、教学点十分分散、交通联系不便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就…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一部分在培智学校。一部分在家庭或私立幼儿园.还有少数在普遍学校随班就读.这些孩子能否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问题越显突出,成为特教工作和普教老师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潘婷婷 《辅导员》2010,(22):34-35
说起特殊儿童,我们并不陌生。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受教育,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做法,在我国叫做"随班就读"。而如何使这个特殊群体在普通学校里愉快地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学到一定知识、技能,今后能自立于社会,应成为"随班就读"学校和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特殊教育》2014,(4):F0003-F0003
南京市盲人学校前身为“南京市立盲哑学校”,始建于1927年,1981年更名为“南京市盲童学校”,1987年正式定名为“南京市盲人学校”,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盲校。学校已形成融学前教育、多重残疾教育、义务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为一体的完整的盲人教育体系,办学功能覆盖教育、康复、职业训练和就业。2004年学校成立“江苏省盲人教育资源中心”,成为全国第一家以盲校为主体开办的省级盲人教育资源中心。中心成立,后主要为省内随班就读视障儿童提供教育服务,为省内视障师资提供培训,为盲人提供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进一步拓展了盲校的办学功能。  相似文献   

13.
左欣 《中国特殊教育》2023,(11):59-65+58
融合教育是彰显社会文明,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在世界各国教育体系中都占有重要位置,而视障学生的英语学习往往存在普遍困难。虽然视觉损伤使视障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但他们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工具和个性化教学辅助措施与普通学生在相同环境下学习。视觉损伤并不是语言感知或概念知识习得不可逾越的障碍,视障学生可以拥有与普通学生平等的教育资源。本文借鉴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创建融合性无障碍英语学习环境的教学实践模式,从发展和推广信息辅助技术、完善图书馆服务、发展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等方面,为我国融合教育背景下视障学生的英语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身上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心灵关怀的缺失。学校教育肩负着关怀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重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是指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中,要给他们投注积极的情感反应,唤醒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希望,获得面对留守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5.
我国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起步较晚,受关注程度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愈发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作为专业进行视障教育的盲人学校,推进视障儿童早期教育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很多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学生进入到普通班就读,他们的家长在考虑教育安置问题时首先想到与普通孩子在一起学习可以发展与人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因此随班就读这种安置形式成为家长的首选。但真正入学以后,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儿童自身、家庭、教师、学校领导、其他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都会受到影响。要解决好这方方面的问题才可能有利于真正营造适宜随读的环境,儿童的发展才可能真正良好地持续下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大批外出务工者,在给农民创造增收致富机会的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每一个从教者深刻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英国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服务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学校中,特殊教育的主要管理者是特殊教育协调人,简称SENCO。为了尽最大可能使特殊儿童在最小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特殊教育,增强普通学校为特殊儿童服务的能力,1993年英国教育法规定。每所普通学校必须有一位特殊教育的协调人,负责本校的特殊学生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学校年度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全纳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上的全纳教育,是主张把特殊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并通过特殊儿童对各种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普通学校。广义上的全纳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所有的儿童。从广义的全纳教育的理念出发,从入学机会均等、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幼儿活动组织三个方面简述了对落实全纳教育理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这种方式一直受到各地残联及特殊教育机构的重视,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对于那些一直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孩子而言,如何让他们也能享受普通教育的优质资源,让他们也有机会和健全孩子共同上课,彼此促进,携手发展,这在特殊教育研究领域还略显薄弱。基于这样的认识,南通市特殊教育中心与南通市五山小学联合开展了“残障学生双班安置”的课题研究,每周定期带特教中心的视障学生去五山小学上课,由特教学校老师全程陪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