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无论从地缘还是从文缘的角度来看,香港文学都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于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却没有很好地给予归纳和总结。因此本论文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梳理了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归纳和总结来大致了解和把握香港文学发展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2000年的香港文学研究,金庸的武侠小说仍为热点.一派认为金庸的作品是"文学经典",另一派则要颠覆它,认为它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这一年,还对余光中暨"沙田文学"及传记文学、散文诗作了独辟蹊径的研究.台港文学教材的编写走向研究的深化和写作的简化.应力求将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史料的发掘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学术语境及其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在陈平原先生那里,今天的中国大学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里面还包含着诸多被压抑的可能性,以近百年的中国大学为话题,既是专业研究的延伸,有其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也带有明显的现实关怀.其新著<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叩问了中国大学的来龙去脉,其实是关心现代中国从哪里来、往何处去这个大问题.在陈平原的大学研究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这里所说的"文学",不是指一门专业技能,或在分科体系中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而是作为趣味,更确切地说,是作为人的基本教养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就是"教育".只有站在作为教养的"文学"的立场上,才可能给出大学一个总体性的前景,才可能打通百年中国大学的气脉.  相似文献   

4.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学产业化"在今天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我们把文学界定为审美的和意识形态的二维的观点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的出现是我们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文学艺术,把文学艺术创作看作一种生产形态,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是文学在社会"场域"中的生存选择,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有效融合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产业化是文学在当今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生存选择,是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香港与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 ,不自觉地形成了互相竞赛的局面。有了各种资料选、作品选和《香港文学史》一类著作 ,再加上以往在香港文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香港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建立 ,已逐渐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中国,从开始萌芽到实现飞跃历经五百年.辞赋创作是这期间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与中国文学的自觉关系最为密切,最突出的是其以"丽"的审美特征充分展露了文学的艺术特质,这方面的追求不断加深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自觉的演进.但在汉代经学"尚用"文学观的强势干预下,辞赋被迫沦为服务于外在目的的工具,又使中国文学自觉迟迟不能实现飞跃.正确评价辞赋在这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准确界定中国文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工农兵文学,是对土地革命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苏区文学和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抗日根据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的线索是:从"为革命"到"为工农兵";从"个人情怀"到"阶级情怀";从"宣传品"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宣传品";从"加强文艺宣传工作的政治领导"到"对文艺工作进行管控";从"群众创作"到"作家向群众学习"。工农兵文学从孕育到诞生再到发展以至消亡,是不断摸索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作为完整的工农兵文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文学规范,是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之后形成的大批量的作品产生,所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作为工农兵文学诞生的标志,以毛泽东作为工农兵文学的倡导者,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论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工艺书刊,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女性形象是建国后中国军事文学中一道瑰丽的风景,从"十七年"军事文学到20世纪90年代军事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一个从模糊走向清晰的演变过程.在这些作品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日见突显,女性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负载了更为深刻的审美意蕴与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台港学是中华整体学图谱中的学,是中华化框架内的同质学,具有相同的血缘与遗传。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地理环境、语言风俗,还是性格特征和化心理,两岸三地的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特征。中华学的整体性,已经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2.
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重镇之一,新加坡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新加坡华文文学成为除台港文学之外的另一个华文文学研究的热点,研究不断深入,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与马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从中国“五四”新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接受到当下马华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文学和作为中国大陆文学支流的台港文学)的吸收与借鉴,都是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的。从“五四”新文学对马来亚的影响、马华文学的艰难求存与当下马华文坛新变三个角度考察,从近一个世纪的马华与中国现代文学交流的过程,可以寻找出两地文学的文化交流模式.勾勒出马华文学在中国性与本土性之间互为勾联与纠葛的文学脉络和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教学角度,谈同济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近几年来不但尝试打通大陆与台、港、澳,也尝试着打通中国与世界,尤其尝试着用比较的方法,沟通整个华文文学从题材、风格到价值的联系,以试图复活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实,并从一切可能性上找到形式与精神的互补,以寻找和创造前所未有的大华文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15.
《华文文学》作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期刊,对马华文学的引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期《华文文学》对马华文学作品的刊载,为中国大陆对马华文学的接受与熟悉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可供参考阅读的文本;后期对马华文学研究类文章的刊载,对马华文学研究的进步与成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马华文学研究的学术重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文艺批评、接受美学和阅读学的原理,举例说明了阅读"文学好书"的一般人文价值和特殊心理疗愈效用;认为文学阅读推广,尤其是深入阅读"文学好书",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谐"、一个家庭"文教氛围"乃至一个社会"终身学习习惯"和"文化素质教养"的重要精神文明举措,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乃至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文学从20世纪40年代出现至今,逐步完成其经典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港台研究者对张爱玲文学的理解和阐释发挥了重要作用。受不同时代背景和理解者的不同理解等因素的影响,港台研究者对张爱玲文学的接受与理解始于20世纪50年代,争论于60、70年代,至90年代,基本完成张爱玲文学在港台的经典定位。张爱玲文学在港台的经典化过程,反映了理解的历史性、权威性理解以及空间间距的存在和理解等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与地域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到1949年为第一阶段,1950年到1976年为第二阶段,1977年到1999年为第三阶段;它们的地域分布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第二板块为日本和韩国地区,第三板块为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绝大多数戏曲文献发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比较清楚确定,也有为数不少的戏曲文献发现的时间和地点迄今仍很模糊.20世纪通行于世并始为学界所广知的戏曲文献也应纳入发现戏曲文献的范畴和领域.追溯它们的历史沿革,俯瞰它们的地域分布,对深入了解和准确认识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内容、价值、特质以及中国戏曲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实证意义与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