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批评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中的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手段,运用得当,对于克服消极思想,反对不良倾向和纠正错误做法都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运用不好,则会伤害党心民心,打击积极情绪,引发不必要的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找到正确的批评方法。从目前社会状况、党的状况、群众状况和民主状况看,要搞好批评报道,必须找准批评报道的交叉点。就是说,新闻媒体中所提出的批评,一般说来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这个问题是社会当中突出存在  相似文献   

2.
加强舆论监督和报纸批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在搞好正面报道的同时,注意运用好新闻批评的武器,是我们党报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5年前,河南日报、许昌日报分别刊登的关于对许昌市邮电局服务质量问题的连续批评报道,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批评报道要找好结合点要想写出好的、有分量的、受到各个方面欢迎、对工作有推动作用而又不带来副作用的批评报道,一般说来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要批评的问题是社会突出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又是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应该是党和…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诞生于社会新闻,同时又在理念、内容、地域、表达等方面超越了社会新闻。本文针对目前民生新闻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新闻采集雷同,缺乏新意;二是报道过于肤浅,价值含量不高,以此入手,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和民生新闻的采集与社会新闻的关系两方面论述,希望新闻记者从中找到采集民生新闻新的提升点。  相似文献   

4.
新闻批评难,早已是新闻界的共识。 难在哪里?从新闻工作者本身讲,主要难在不善于开展新闻批评,不大讲新闻批评、尤其是批评写作的艺术。 批评报道的写作,是新闻批评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主体工程之一。批评的原则,选题的意图,采访的成果,都要通过写作这个中心环节来体现和发展。一次具体批评的成功还是失败,主要取决于写作的正确还是错误、艺术还是笨拙。新闻批评的纠纷,大多出在批评报道写作这个环节上。 批评报道的写作,除了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律之外,还有它特殊的要求和特殊的规律,主要是:既要正视矛盾,敢于触及熟点、难点问题,尖锐地提出问题,又要减少以至消除摩擦,有利于矛盾的顺利解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个要求看似平常,实则难度颇大。这就是批评报道写作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本刊从这期开始,发表姚文华同志撰写的一组文章,希望能对解决这个难题有所启示。这组文章的题目是:主题定要积极,造材留有余地,用材必须核实,行文贵在全面,苦药不妨包糖衣。  相似文献   

5.
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如何看待批评报道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的必要性?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把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时该不该重视批评报道分开;把批评报道的属性与批评报道的作用分开;把宣传报道分类与宣传报道艺术等人为因素分开。《正确的新闻批评也属于正面宣传》(见《新闻战线》1991年第4期)与《批评报道不能列入正面宣传》(同上)两文,从题目来看是对立的,但从内容上看,所引论点、论据却基本相同,只是各自作了不同的发挥。前者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问题就出在没有注意上述三个“分开”。  相似文献   

6.
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来说,在批评报道方面有两点较深的感触,一是觉得搞批评报道难;二是批评报道的反响大,受众觉得批评报道大快人心,感到身危愉悦。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批评报道有没有审美性?如果有的话,审美特征又表现在哪里?这是新闻美学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运用美学基本原理在这方面进行—些探讨,以就教于新闻界的同行。我认为批评报道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其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批评报道的美是拉门化的社会美。美,包括自然美急会美、艺术美。美是入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说,在对象世界中,只…  相似文献   

7.
何军林 《大观周刊》2012,(23):12-13
民生新闻诞生于社会新闻,同时又在理念、内容、地域、表达等方面超越了社会新闻。本文针对现在的民生新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新闻采集雷同,缺乏新意。二是报道过于肤浅,价值含量不高,以此入手,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和民生新闻的采集与社会新闻的关系两方面论述,希望新闻记者从中找到采集民生新闻新的提升点。  相似文献   

8.
开展舆论监督,是张扬社会良知的需要,是树立媒体威信的需要,它既是记者的职业责任,也是记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勇于拿起“批评”这个武器。驻站记者这个特殊群体应该怎样开展批评报道?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批评报道不能过多过滥。我们的新闻工作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报道力求“少而精”,力求“帮  相似文献   

9.
机关报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及操作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关报要报道好社会新闻,必须在两个层面上形成自己的定见和表现特征,一个是价值取向,一个是主要操作范式。机关报社会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保证报道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二是坚持报道的高格调,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坚持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原则,着力于发现并解决具有广泛关注度的社会问题。在具体操作上,首先是强化议题设置功能,将值得做大的新闻做大、做深、做透;其次是将连续的深入追踪与广泛的社会参与相结合,求得报道所揭示的问题有一个善终;第三是建构版面“功能版块”,既有“点”的聚焦,又有“面”的扫描;第四是加强新闻热线,合理配置新闻资源。  相似文献   

10.
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当地开展报纸批评,对于抨击社会时弊,弘扬正气,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其它报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进行批评报道?根据以往的新闻实践,在选择批评报道时,要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寻找那些群众关心、领导重视、党和政府急于解决又有能力解决  相似文献   

11.
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如何看待批评报道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的必要性?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把批评报道是否属于正面宣传与以正面宣传为主时该不该重视批评报道分开;把批评报道的属性与批评报道的作用分开;把宣传报道分类与宣传报道艺术等人为因素分开。《正确的新闻批评也属于正面宣传》(见《新闻战线》1991年第4期)与《批评报道不能列入正面宣传》(同上)两文,从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各新闻媒体充分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大力开展舆论监督,对一些违法乱纪、有碍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有碍于两个文明建设的人和现象进行批评,遏制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滋生蔓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竿见影地解决了很多问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新闻工作者感到开展舆论监督非常艰难。一是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把以表扬为主的新闻叫做正面报道,把舆论监督叫做反面报道。人们只习惯于“报喜不报忧”,认为新闻单位是党的“喉舌”,就应该多说好听的。搞批评报道,是在给党和政府的“脸上”抹黑。对舆论监督,既怕“暴露社会主义阴暗面”,又怕“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因此,舆论监督处处受阻。二是在采访实践中,记者们常常受到“权力部门”和“权力人”的阻挠。比如,某个部门在被一家媒体批评后,这个部门就公开宣称:“今后,我们××系统不欢迎新闻记者的采访!”最近又有报道说,江苏某市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名为《关于接待外地记者来我市采访应注意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的真正用意,就是防范外地记者来写该市的批评报道。 三是人情因素间接地制约了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面对现实社会的人情怪圈,舆论监督受到了很大的牵制。这些人情,有来自朋友方面的,有  相似文献   

13.
开展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的神圣职责和任务,也是党报增强权威性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党报在针砭时弊,抑恶扬善,揭露、批评社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党报要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还必须主动寻求社会的支持。 一、积极主动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 新闻工作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开展舆论监督更是如此。只有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既可方便调查采访,又可避免见报后的种种纠缠,有利于推动实际工作。 舆论监督要取得党和政府的支持,必须找准结合点,即抓住群众普遍关注、党和政府正着力解决并在短期内可见到成效的热点、难点问题做文章。去年初,我们仙桃日报根据群众来信反映的问题,调查采访后,在头版头条推出了《如此收费该不该?》的报道,对一个土管所乱收费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当时,群众对一些部门乱收费的问题反映强烈,市委、市政府也正着手部署治理乱收费的工作。报道登出后,社会反响很大。这个土管所吵上门来纠缠不休。这时,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对我们的批评报道给予了支持。市委主要负责人直接过问此事,并责成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处理。 争取党委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支持,新闻单位还必须主动接受领导,找靠山。特别是  相似文献   

14.
严格说起来,任何国家的任何媒体从来都是不会拒绝娱乐报道的。因为从媒体的方面看,娱乐新闻历来都是报道领域的富矿,所以没有任何媒体舍得丢弃这个新闻富矿。更何况,面向百姓和社会提供可口、可笑、可娱、可乐的精神产品,也是媒体的几个主要服务功能之一。故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娱乐新闻不是可不可以报道,而是应该怎样报道。这是所有媒体都必须面对也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外亦然。 必须承认和看到,娱乐新闻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群众对新闻单位的意见主要有两条:一是会议新闻多,上层活动多,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少;二是批评报道少,有不少批评不痛不痒,流于形式。舆论监督不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各级党委和党政领导对舆论监督重视不够,指导不力,没有要求,没有任务。而同时又对新闻单位其他方面管得过死,干预过多或出面直接指挥,使新闻单位不方便行使自主权,按新闻规律办事。二是有些新闻单位片面理解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舆论监督持消极态度,顾虑重重,怕批评报道多了出问题,出偏差,惹麻烦。有些记者愿多写表扬稿,不愿写批评报道。三是社会化的监督机制很不健全,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热点加以报道,首先必须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其次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社会热点不一定成为热点新闻。在选择热点形成新闻时,一是要明确出发点,热点报道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是为了帮助党和政府工作,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二是要注意结合点,就是把受众的兴奋点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联系起来。三是寻找激发点,这个激发点就是同群众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如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新闻界在新闻改革中正在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报道研讨班的热门话题。学员们认为,现在的经济报道面还太窄,往往是经济工作、经济领导或经济政策的报道,往往是政策加例子,或用例子解释政策,这样的报道很难使群众把它看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拓展报道思路和报道面。为此,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主要方面有: 一、信息经济新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媒介应该提供大量的简单明了的商品信息。这种信息经济新闻要注重可信性、可用性。在国外,人们把这类新闻称为“可供你使用的新闻”。目前,在我们的报面上这类新闻不但量少,而且提供的信息还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索新路子。地方报纸尤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二、社会经济新闻。这是从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交叉结合的角度采写的新闻。它透过社会现象看经济,透过经济现象看社会,抓二者的结合部。《人民日报》曾就一位女厂长被厂里一位工人杀害的刑事案件,透视经济改革的深层问题。《科技日报》曾就一位科技人员承包企业的奖金问题,透视社会各种人对经济改革的心态。这类新闻的采写和编辑,给我们提出了思维方式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要善于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此,才能出新,才能有新的立意和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陈江苹 《视听纵横》2002,(3):105-105
新闻批评是指新闻记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社会丑恶现象。目前新闻界在进行批评报道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已经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和倾向。记如何加强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把握,已经成为新闻批评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罗玉蓉 《新闻前哨》2002,(11):26-26
开展批评报道,是增强党报战斗力和权威性的重要体现。在开展批评报道时,哪些可以选择哪些不可以选择,有没有一些原则可以遵循呢?通过黄冈日报舆论监督专刊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党报所选择的批评报道,既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又要是党和政府正在着手解决,且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使批评报道能够起到帮助领导部门改进工作、解疑释惑,增进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只有从这个结合点出发,才能达到批评报道应有的效果。从事批评性报道时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以建设性批评为主。把批评报道的…  相似文献   

20.
动态新闻     
一、动态新闻的特点与作用动态新闻,是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及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成就、新动向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报纸上天天大量出现又最能体现短、快、新特点的报道形式,是新闻中的“轻型武器”,一般读者是愿意看的。动态新闻的题材范围很广,如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教体育及外事新闻等,还包括大量简明的快讯。动态新闻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 从宣传效果上看。搞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各行各业的面貌日新月异,都在不断地“动”,要把这个壮观的画面迅速地反映到报纸版面上,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那么,动态新闻这个“先行官”的作用是忽视不得的;再则,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对各条战线出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都要求报纸充分而又迅速地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