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以江苏省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进行研究,总结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以期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与鸟类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3S技术,对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的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确定了各景观生态类型的分布区域及面积,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的鸟类生境质量及鸟类生态分布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环境异质性及分布格局对鸟类栖息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救救务川臭蛙——务川臭蛙在大沟水库溶洞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选题的目的祖国西部美丽富饶,有许多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但是由于人们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注意保护珍稀动物资源,一些珍稀动物已濒临灭绝。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考察和研究,让学生较好地了解我国珍稀动物的现状,为挽救我国珍稀动物作一点努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给安庆市宜秀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粒度反推法及Fragstats 4.2软件识别生态源地,采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最小累计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ArcGIS水文分析方法等得到“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结果:400 m粒度的生态栅格是宜秀区生态源地选取的最适宜尺度。在400 m粒度尺度下,宜秀区生态源地22个,总面积177.16 hm2,生态廊道38条,全长56.3 km,“夹点”“障碍点”分别为5、38个。结论:通过对“夹点”的识别、“生态廊道”的提取、“夹点”的保护和“障碍点”的修复,宜秀区的景观生态格局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该研究可为县域尺度下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典型山水资源型城市——益阳市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电路理论、人类足迹模型及水文分析方法,识别其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1)益阳市生态源地面积为3 365.3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36%.其中重要生态源地主要位于安化县和桃江县,重点修复生态源地以安化县居多但面积不大,沅江市和南县也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频繁地区;识别出生态廊道61条、生态节点125个;除资水链状生态廊道外,有关键生态廊道7条,一般生态廊道53条,总长度为509.55 km.(2)根据源地、节点和廊道的分布,识别出研究区“两区一链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增补2块生态源地及打通生态廊道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珍稀动物不可获得、生活环境难以进课堂、教学无法直观化、传统视频教学和动物园参观等脱离自然等教学瓶颈问题,"珍稀动物生物学习性观察研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神农架川金丝猴为例,利用实景拍摄的视频资料、标本、图片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川金丝猴自然状态下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生态分布、生境需求等内容,学生可通过交互操作、身临其境地全面了解川金丝猴,并以此为基础掌握哺乳动物形态结构描述、分类、生活习性与适应性进化等知识,了解珍稀动物资源与保护等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的核心。在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背景下,以来凤县"舍巴日"、"牛王节"两个文化空间为例,探讨"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相关问题,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案应关注文化空间要素;"文化空间"保护适宜采用空间性或地缘性的视角,充分考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样式和历史主体性,并关注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形态和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对特定历史文化共同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岭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情况,提出以提高保护区周边群众生活水平来达到保护生态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目前全世界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传统的保护忽略了景现等高层次的保护,近年来兴起的景现生态学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导入景现生态学原理,讨论宽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景观多样性与景现异质性、景观连接度与景现连通性,景现生态规划格局原理及干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性,为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区设计、景观规划及土地开发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功能和过程影响的景观格局优化是提高景观效益和稳定性重要方法之一。选择六安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对2003年城市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阻力面模型研究景观格局优化途径。结果显示:以累积耗费距离面、生态源地、耗费路径为依据,构建源地、生态廊道的景观组分优化景观格局。加强保护核心斑块源地、提高景观连通度是实现景观格局优化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