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两昆仑”指意何在?历来释者歧异,未有定论。近读何泽翰同志《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新解》,虽颇有启发,然谓“两昆仑”意指罗升、胡理臣二仆说既非“新解”,其对诗句的分析也难以令人苟同,故略抒浅见与何泽翰同志商榷,并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对这首诗,历来有几种解释。 梁启超认为,“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作《吴铁樵传》中所称王正谊者是也。”①梁启超是谭嗣同肝胆相照的朋友和同志,又亲身参与戊戌变法,他的解释最有权威性,流传至今,解释《狱中题壁》的文字,大多遵从此说。  相似文献   

3.
学完高一“戊戌变法”后,学生对维新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对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举印象深刻。但也有不少学生对谭嗣同选择赴死有激烈的争议,认为死得不值。我想如果让他们进行辩论,可能会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增长,但很容易在“两选一”的思想方式中争个“你死我活”,在正确理解史学方法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如果将辩论转为思考“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  相似文献   

4.
李永进 《课外阅读》2011,(6):221-221
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讲到由于“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并要追捕所有的维新党,谭嗣同不愿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出逃日本。正当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谭嗣同的材料,准备对谭嗣同为改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时,没想到,有不少同学对谭嗣同能走而不走,最后惨遭杀害,感到很不理解,甚至有几个学生说,“谭嗣同等着送死,真的好笨!”我一听很惊喜,因为我终于听到了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学习历史,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要敢于质疑,敢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不管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他们都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于是,我趁机反问学生:“谭嗣同为变法义无返顾的选择了死,而维新派的先驱康梁却逃往国外,大家怎样看待?谭嗣同真的那么笨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此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名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并要求学生阅读“活动与探究”中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诗句。“老师,我认为谭嗣同真的好笨!”一个学生表明自己了观点。  相似文献   

5.
曹振国 《求学》2023,(S1):101-109
<正>导练命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首首,一句句,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化不开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1898年,谭嗣同人头落地,临刑遗言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绝命诗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不怨天不尤人,气度之雍容确实让人胆寒。  相似文献   

7.
高语第二册(必修)《谭嗣同》一文在“君既系狱”之后 ,编者删掉了这样一段文字 :“题一诗于狱壁曰 :‘望门投止思张剑 ,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东海也。”笔者以为 ,这段文字删得毫无道理 ,且有碎珠焚玉之嫌 ,实足可惜。首先 ,这段文字特别是其中的诗句 ,能很好地表现谭嗣同在情势危殆之时系念同人、关爱同志的崇高美德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与选文的中心十分契合。要知道 ,此时的谭嗣同已身陷囹圄 ,且自知凶多吉少 ,但他丝毫也没有顾影自怜的伤感 ,他首先想到的是逃往日本的康有为的安危 ,“…  相似文献   

8.
学完高一"戊戌变法"后,学生对维新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对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举印象深刻.但也有不少学生对谭嗣同选择赴死有激烈的争议,认为死得不值.  相似文献   

9.
《楚辞ˇ涉江》中的“昆仑”究竟在何处,一直是学术界孜孜以求而未解的历史悬案。从古文字结构和先秦时期湘西之濮神话信息分析,上述“登昆仑”应指神话学中的“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山神应指伏羲兄妹。神话学“昆仑”山当在楚“南郢之邑”附近,其对应的现实中的山体是今湖南桃江县的浮丘山。  相似文献   

10.
做一个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必是坦荡之人。但若仅仅是坦荡,那又过于个人化,除此之外,还应具备忠诚、无私等品质。潭嗣同就是君子。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戊戌变法”的引领者,为改变中国当时衰败的状况,他愿抛头颅,洒热血,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发起爱国运动。虽然“戊戌变法”仅存活了103天,但它凝聚的是谭嗣同这样的铁血男儿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没有逃跑,反而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在狱中,他坦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句。  相似文献   

11.
关于“庾信体”的内涵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庾信体”是指庾信在北朝时所作的部分轻靡艳丽之作。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庾信入北后的全部创作,特别是那些“老更成”的作品。“庾信体”历代不乏拟作者.所拟多为庾信轻艳的宫体诗歌。结合后人的拟作来考察,“庾信体”在时间跨度上,应包括他在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创作的宫体诗歌,从风格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史学界对谭嗣同为何选择献身道路的问题,基本成定论的说法是:牺牲我一人,唤醒世人的爱国激情。但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则众说不一。因此,“戊戌变法”一课中“谭嗣同之死”成为学生关切的话题。支玉良老师《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和高树山老师《也谈谭嗣同之死》(见《历史教学)2010年10月上半月刊,以下简称《高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正>辽阔的历史长河里,总是明星闪烁,英雄辈出。从读书时代第一次看电影《勇敢的心》,到现在已近四年了,然而每次重温都有新的感悟,都能从华莱士身上收获一往无前的激情和勇气。当他躺在刑台上遭受侮辱,依然艰难地从干涩的喉咙里嘶吼出响彻无际的“Freedom”时,我就想起了清末志士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何其壮烈,何其相似!英雄华莱士至此完成了最后的转变,灵魂永远为自由活着。而之前,凡人华莱士也有其平凡的梦:  相似文献   

14.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其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此广为传诵。人们在为戊戌变法失败感叹欷歔的同时,也为谭嗣同本人的弥天大勇、慷慨赴义而感动落泪,甚至干脆把这首狱中题壁诗理解成了就义诗,尤其是后两句,不仅最为流行,而且还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5.
国,我们都知道是指国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明明有机会逃生,却放弃了机会。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相似文献   

16.
支玉良老师在《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一文中(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用自己的教学经历展示了对谭嗣同之死的评价。支老师认为谭嗣同之死是“用最宝贵的生命来捍卫变法的正义”“更具震撼力”“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观点没有人能反对,但同时也不能说明谭嗣同之死有多么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来,发表了不少关于谭嗣同思想研究的论文。有一部分论文认为谭嗣同是唯物主义者,有的甚至称他为“在中国唯物论哲学的发展道路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杰出的唯物论思想家”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未必正确。本文想就谭嗣同的哲学路线即谭嗣同到底是唯物主义者或者是唯心主义者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关于谭嗣同思想的全面阐述则不是本文的任务。(一)尽人皆知,判断一个哲学家的哲学路线的准绳,是哲学家们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惟与存在、精神与自然  相似文献   

18.
同植一土花开两枝──浅谈我国古代的田园诗和“田家诗”宋尔康我们所说的田园诗和田家诗,是指文人创作的诗歌。田家诗,古代并无此专有名词,但此类诗歌多以“田家”命名,姑且从之。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以农家生活为题材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反映农村生活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9.
论谭嗣同《仁学》“以太”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50年代以来,对谭嗣同《仁学》一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太”的来源、内涵和哲学属性,史学界长期存在分歧,诸说并存,莫衷一是,甚至截然对立。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对谭嗣同哲学思想体系及其社会作用的不同评价。本文试图从揭示《仁学》“以太”概念的来源入手,渐次剖析《仁学》“以太”说的内涵、实质及哲学属性,以便为客观评价《仁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提供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考语文阅卷之后,觉得中学语文课必须重视逻辑知识的教学.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三处主要是考查考生逻辑知识的.一处是要求考生给“泥石流”下定义,一处是要求给题中指出的十二首诗歌进行科学分类,还有一处是要求考生辨明“封建制度”这一概念.考生在这三处错误甚多,有的甚至只字未答.如给“泥石流”下定义,不少考生既不能把泥石流形成的三个条件答出来,语言又不怎么通顺.又如给十二首诗歌分类,不少考生不知道使用“诗歌的时代”、“诗歌的作者”、“诗歌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这样三个标准.至于解释“封建制度”这一概念,他们既不知道“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不知道“封建制度”这一词语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指分封制,有时指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无怪乎不少考生说:“这类试题真叫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