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风的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这从胡风所认同的文化断面的价值观来观照,可以发现,胡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观的三大文化支点分别是以“五四”为代表的新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由“人的解放”导向“社会的解放”的认同和“主观战斗精神”高扬。由此决定了胡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在阐述巴金在自己两大小说创作高峰时期-“激流时期”和“寒夜时期”文化思考视角的转变,展示了“寒夜时期”的巴金对现代社会的物质构成、权力话语意识,知识者的人格构成以及生命本体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巴金 对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独特贡献和巴金小说特有的文化超越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探讨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变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缘于对五四启蒙文化精神的共感,舒芜受到胡风的激赏和提携,跻身于七月派。舒芜在七月派刊物上的理论和杂文,表征了七月派的发展趋于自觉的态势及其内部建构的转型。他的理论批评彰显了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所引发的论争强化了七月派的声势和品格。在理论批评中舒芜与七月派同人存在着互动性和协同性,他们共同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和其他成员的创作实践做出了有力的呼应,但在畛域和路径上,舒芜是从哲学和接受的角度立论,有别于其他成员从创作和艺术层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胡风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并不是孤高不群的,许多有识有勇之士都曾经是胡风理论上的同盟,特别是作为文艺理论界的七月派,更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这种群体的阵势和力量。使七月派的创作具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这种群体的理论发言。也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5.
胡风文艺思想渊源于"五四革命文艺传统”和"国际革命文艺传统”.胡风对"五四”新文化精神的理解与继承是从深刻认识鲁迅的价值和意义开始的;影响胡风的"国际革命文艺传统”,则是指从世界级现实主义大师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那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哲学文化基础,蕴含极为丰富,除马克思主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五四”启蒙学说中的生命哲学和个性主义.这使他的文艺思想与世界哲学文化思潮相打通而获得了一定的世界意义,并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流派在东方的一个重要分支.胡风文艺思想的突出特点是艺术属性本位论和毫不妥协的审美立场;坚定的主体性观念及对于人性的辩证理解;对创作过程的独特理解与强烈的生命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6.
柏格森、厨川白村与胡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的文艺理论较多地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厨川白村的文艺心理学的影响.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概念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文艺现,影响了有“主观战斗精神”的胡风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敏感话题。本文将胡风关于这个话题的论述梳理为四个要点:艺术的生命是时代的生命所给予的。现实人生正是政治,政治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政治不能替代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并在具体分析中显示出胡风文艺思想的独特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于胡风的艺思想,人们往往从其主要特点——现实主义来分析,没有从“现代性”的角度深入把握其质的规定性。本探讨了胡风现代性的历史意识对他提出“民族形式问题”、“精神奴役的创伤”等理论的影响,以及胡风艺思想对现代主体——人的自觉建构。这种现代性使胡风艺思想较早地实现了其艺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对于胡风的艺思想,人们往往从其主要特点——现实主义来分析,没有从“现代性”的角度深入把握其质的规定性。本探讨了胡风现代性的历史意识对他提出“民族形式问题”、“精神奴役的创伤”等理论的影响,以及胡风艺思想对现代主体——人的自觉建构。这种现代性使胡风艺思想较早地实现了其艺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杰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