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言语行为理论是哲学和语言学,特别是语言哲学和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与言语行为理论有关的诸多著作中,最重要最经典的是奥斯汀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然而这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为此作者分析了该书的脉络,给准备精读该书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言语行为提供了语言哲学基础,阐明了言语行为分类的原则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理论。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具体言语分析以及跨文化语言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武敏 《海外英语》2012,(15):82-83,95
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强调把语言的意义构建到结构的、社会的、文化的维度,通过三维的语境功能来表述语言的具体或抽象意义。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实施各种言外行为。交际教学法是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领域的有效体现。该文主要通过语言哲学的语用层面,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性以及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4.
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强调把语言的意义构建到结构的、社会的、文化的维度,通过三维的语境功能来表述语言的具体或抽象意义.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实施各种言外行为.交际教学法是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领域的有效体现.该文主要通过语言哲学的语用层面,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性以及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黄洪 《考试周刊》2010,(52):33-34
言语行为理论最开始由奥斯汀提出,后经其美国哲学家赛尔发展及完善,这一理论已经成为语言哲学、语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观点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到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到后来赛尔对言外行为的深入探索等作了简略的概述,给人们提供一个认识言语行为理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言语行为学说的理论基础:奥斯汀的施为句理论和他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为我们进行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语言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奥斯汀是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领军人物,其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代表的语言哲学思想不仅丰富了语言哲学研究,且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对指称、意义、知觉的观点共同组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对哲学术语和日常语言进行微小细致的分析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核心特征。通过了解奥斯汀的语言哲学思想,能够进一步理解他对语言哲学研究的创新和突破,明确其在语言哲学研究史上的位置,以及其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和后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以其交往行为理论在更大程度上完善了语言哲学尤其是语用学的理论。他在总结分析哲学的三种意义理论,即格莱斯的意向主义语义学、弗雷格的真值语义学、维特根斯坦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对当前的语言哲学作出批叛,认为这三种意义理论的前提是把有效性加以普遍化。他认为,语言行为不仅能行事,而且可以作为其它行为协调机制,而言说者是提出怎样的有效性要求、如何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以及为什么会提出有效性要求的,是其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他提出,有效性要求应包括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三个方面,而上述的有效性要求的三个方面就是他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完善而提出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和塞尔的著名笔战中,哈贝马斯、阿佩尔等哲学家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批评归根到底是指出,他把"意向性"作为语言哲学的基础,因而止步于对言语行为的探究,却忽视了真实的语言游戏更多的是言语活动。但是,尼克·弗臣敏锐地注意到,塞尔只是无暇系统阐释言语活动,相关论述散落在他的语言哲学理论中,足以回应有关言语活动的问题,却鲜有研究者涉及。论文试图探索续写言语行为理论的某种可能性:按照塞尔的语用学方法,来阐释言语活动的构成惯例及其普遍适用性的基础,从而回应哈贝马斯、阿佩尔等哲学家对塞尔的语言哲学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近思录》是理学入门的基础读物,在理学思想传播和朱子学研究中具有经典地位。宋代印本文化、理学思潮影响了《近思录》的诞生;南宋书院的发展孕育了《近思录》;朱熹的学派意识、思想的逐渐成熟,也促成《近思录》产生;朱熹重视童蒙读本、重视儒家思想传播文本,使《近思录》的出现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considers several models of politically engaged philosophy with the aim of provoking discussion of George Reisch’s How the Cold War Transforme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t issue is the Unity of Science movement’s concep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particular and what politically engaged philosophy of science might look like in general.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that the pragmatist Sidney Hook plays in the book and considers some of the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role that he plays: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politically engaged philosopher of science? Do we want philosophy of science to be politically engaged?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字生涯》里,萨特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作了忠实的剖析,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思想学说和独特的创作特色的萌发。萨特哲学是乐观的行动哲学,他更是一个乐观的文学家;用文学的形象性图解他哲学的抽象性,注重塑造人物的选择;在选择的改变中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哲理,以文学“介入”生活。  相似文献   

15.
语言转向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语言研究代表了哲学范式由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转向。语用学一词由哲学家莫里斯明确提出。作为语用学的重要奠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6.
如何由地方性的知识发展而为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是中国哲学学科自近代创立以来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哲学由传统型态向现代型态转变的重要指标。在反省哲学概念的前提下,对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研究方法进行省察,乃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劳思光对上述问题有深刻的探讨,展示他的相关论述,反省其理论意义及其局限,对当前及未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常语言哲学的产生促进了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日常语言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说重新定位了语言的性质和功能,使用语用分析的方法来理解语言使用的多样性,使对语言的分析转向语用层面;奥斯汀从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语言交流活动,其开创的言语行为理论成为现代语用学理论的基石;塞尔继承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意向性理论;格赖斯对意义的区分及会话含意理论的提出使"语用推理"和"语用逻辑"成为当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8.
《大众哲学》的成功,表明现代哲学就内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用哲学去服务生活,在开显生活哲理的同时,哲学就会变成人们自觉的生活。若让哲学亲近生活,就应当像艾思奇那样站在时代高度发现和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并用哲学去启迪人们的生活智慧,同时还要求哲学家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很高的理论造诣。  相似文献   

19.
在"义利(理欲)之辩"领域中,近代中国价值观经历了一场变革.在现代化和人文主义的双重推动之下,儒家重义轻利论受到批判,随着功利主义的高涨,利益原则被普遍接受为重要的价值.但是,"义利合"始终是各派人物的共同理想.随着功利主义所招致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伴之以集体主义的道德,普遍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新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理想主义的途径,反抗物化的趋势,"谋人类生活之安".功利主义如何防止物欲横流的弊病?道义论如何避免禁欲主义的复归?义和利如何统一?还需要价值观变革的深化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