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程学高 《现代语文》2007,(5):127-127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选文《陈涉世家》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这样几句话。课下注释和教参解释为“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我觉得译文中有两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陈涉故里考     
几年前,我在教《史记·陈涉世家》这篇课文时,曾有一位同学向我提问说,书中注释讲陈涉是河南人。陈涉吴广被征派到北京附近的渔阳驻守边疆,为什么要绕道走安徽省宿县南的大泽乡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有道理,值得探讨。课后我查阅了著名学者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他在此文中注为:“阳城,古阳城邑,汉置县,故治即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三十五里之告成镇。”其他的名家注释也大体相同。我向有关专家请教,但也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但语文教科书对大泽乡的地理方位注释都有错误,直到一九八三年四月第1版,一九八三年十月安徽第1次印刷现正使用的初中语文第六册依然注为大泽乡地处现在安徽省宿县西南。  相似文献   

4.
正陈胜的车夫,杀主投敌,终亦被杀"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两句响当当的千古名言出自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口。陈胜,字涉,与吴广等揭竿而起,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农民起义",并在陈郡(今河南淮阳一带)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相似文献   

5.
《陈涉世家》是历史名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几十年了。看得出来,这篇文章的教材注释,是辗转沿用了刘宋时的集解、唐人的索隐和正义,这些注释无疑是古人注解《史记》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他们本身并非完美无缺,加上年代久远,后人对《史记》的研究已有了许多发展,所以不可以照搬照抄。本人在备课中发现《陈涉世家》的注释有几处不妥,为防止谬误流传,一一正之,并求教于大家。陈胜者,阳城人也阳城,课文注释“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海》《辞源》说法相同,都是认为陈胜的家乡是河南登封。可是,这些传统的解释是经不起推…  相似文献   

6.
初一语文统编教材选有李白《望天门山》一首绝句,课本对天门山的注释只是讲“在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安徽人  相似文献   

7.
一、臧嵘主编的《中国历史》(第一册 )1、p .4 3“管仲 ,颖上人” ,其脚注是“①颖上 ,今河南颖上。”颖上乃安徽西北部的一个县 ,不在河南。这可能是将河南临颖县和安徽颖上县搞混淆了。2、p .55“……在蕲县大泽乡号召戍卒起来推翻秦朝统治。”笔者以为最好在此正文下加一脚注 ,即“蕲县大泽乡 ,今安徽宿州市东南” ,以利学生了解大泽乡这一重要地点现位于何处。p .56“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下的说明“大泽乡 ,今安徽宿县东南”。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 ,当用“大泽乡 ,今安徽宿州市东南”为宜。宿县已是一个地区 (行政公署 )的名称 ,宿县…  相似文献   

8.
大泽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地方。对于它的方位所在,初中语文第六册196页注释为“现在安徽省宿县西南”。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它的确切方位是在今宿州市东南,距宿州市19公里。大泽乡的名称历史悠久。据安徽省地名委员会与宿县地名委员会合编,于1990年9月出版的《安徽省宿县地名录》介绍,大泽乡周围数十里原是沙无人烟的沼泽地,随着地壳变迁,上游河水带来泥沙沉积于此,天长日久,广阔湖面逐渐缩小淤浅,至战国时期已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属轻国管辖。由于楚都郢屡遭秦侵袭,被迫多次东迁,最后一次迁都寿…  相似文献   

9.
是“最终”不是“死”──《游褒禅山记》“卒”义辨析安徽定远中学李同生高中语文(人教社1990年10月版)第一册《游褒禅山记》中有一条注释值得商讨。课文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的“卒葬之”,解释为“死后埋葬在那里”(265页注释①)。显...  相似文献   

10.
张凤芝 《学语文》2011,(1):68-69
自居易《琵琶行》作为课文,编进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中有几条注释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正>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一样,无论课文还是注释都要力求准确,才能对学生学习有益。下面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注释错误。一、《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的文章,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篇课文也同时被选入了《先秦诸子选读》中。但是,同一篇教材,对于同一句话注释它们竟然有很大差别,甚至互相矛盾。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五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先秦历史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钴£国策》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部分注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我想谈谈我对这些注释的一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陈胜者,阳城人也”,课文注释“=[阳城]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海》陈胜条与此注相同,《辞海》阳城条“县名,周为颖邑,战国初属郑,名阳城。秦始置县,汉因之。唐万岁登封元年改告成县,五代后周废为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即阳城人。故城在今登封县东南。”课文注释、《辞海》、《辞源》都认为陈胜的家乡阳城是现在的河南登封。这些解释都很有权威,但却经不起推敲。陈胜起义前利用楚人尚鬼风俗做准备,起义时打着楚人怜爱的项燕的旗号,起义后又以“张楚”为号,可见陈胜是楚人。陈胜为王后,从前一起佣耕的故人见到陈胜的殿屋帷帐时,…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中的《陈涉世家》记载了我国农民起义的伟大历史。司马迁把他置诸《世家》中,与孔子并列,可谓巨眼慧识,尊之弥高,褒之愈光,用范文澜先生的话说,陈氏可谓“大丈夫”了。但我有两点疑问,藏于胸中多时了,不抒发出来,觉得不快,现谨写出,请益于国人。一、是北戍渔洋么? 《世家》云:“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洋,九百人屯大泽乡”,说谪戍地乃是渔洋。按渔洋乃在今天的河北境。地在大泽乡的直北。这些谪戍之众,如果是从陈郡出发,不当绕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行三年制初中语文三册第八课《口技》中的“会”,课文中注为“集合”。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会”的注释有十条,第一条为“聚合、集合”意。可见课文注释所取的是第一条。然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中译为“正好碰上”,乃是按注释第十条“恰巧”、“正好”注,词典上明确标明”书”字,表明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另据《辞海》有关“会”的注释有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考察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可见课文注释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帮手,也是课文中的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后注释①这样说道":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  相似文献   

18.
林嗣环的《口技》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现又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见人教社中学语文一室编著的初中语文第三册,第72页)。然而,课文中对一些词语的注释,仍似有不妥之处。现择五条,略陈浅见,以就教于注家与同行。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一句,课文是作如下注释的:意思说早年的时光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还特别引用了《汉书·冯异传》里的句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无论是《滕王阁序》中的句子,还是《汉书》中的原句,都涉及了一个重要的词语“桑榆”,课文注释也有交代:桑榆,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大纲》第五部分要求:学生要“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仔仔细细地读”,当然就包括读课文(或材料)的注释。课文注释,重要的地方才注,疑难的地方才注。在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会考中,课文注释部分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些试题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课文注释。例如,198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三题,要求指出下列成语典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