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歌审美创造中,诗人将自然的色彩形式赋予诗歌意象,使其构成色彩意象,就能更有力地表达情绪、情感,隐含或折射主体抒情意蕴。各种色彩形式与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色彩意象在诗歌中隐含或折射的意蕴也不尽相同,各呈异采。本主要计论诗人构筑的蓝色意象,以及黄色意象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抒情范式特征,以期达到从色彩意象抒情的角度认识诗歌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2.
弗罗斯特诗歌中有很多色彩意象。这些色彩意象主要有白、红、蓝、黑、绿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一些花草名以及诗的题目的色彩效果也十分突出。弗罗斯特在同一首诗中将若干不同的色彩意象或相同的色彩意象呈现出来,有时他还把相反的色彩词并置在一起,而有的时候他则在同一首诗中使用多种色彩意象。弗罗斯特还将色彩意象与动觉意象和其它意象结合在一起使用。弗罗斯特诗歌中使用的色彩意象拉近了读者与自然的距离,赋予其诗歌多重暗示意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色彩意象展现了美丽的自然,具有愉悦功能。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诗人们堪比想象力丰富的画家,他们在诗歌中灌注了纷繁复杂的色彩,使得诗歌具有了画的内涵.李贺就是其中一位热衷于通过奇特的想象,出神入化地运用色彩的诗人.他将色彩词与意象高度结合起来、有时善于用色彩替代意象,并创造性地使用了色彩词+叠字的搭配方式,从而创作出许多色彩繁杂的诗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穆旦诗歌在用词、用句上理性色彩随处可见,但是这种理性色彩并不是说就意味着沉稳、不活泼、教条等,相反,他对词语意象的运用相当地娴熟,他深刻的思想通过意象完全释放出来,做到了以物扬志,以景传情。"意象"可以分为主观性意象和客观性意象,穆旦诗歌的词语意象,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在主观性意象当中他的诗歌大多运用了象征性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诗歌色彩意象抒情系统论”的第一部分,它从诗歌色彩意象抒情的基本特征人手,分析了色彩意象特征:原生色彩意象、变异色彩意象,以及两者的融合;并由此进而对色彩意象个性化抒情美感特征和色彩意象载体对象选择机制特征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意象的繁复及意象表达过程的艰涩是废名诗歌的两大特点。废名诗歌用了大量的具有暗示性的带有佛教玄学色彩的意象,同时在意象的表达中往往采用“禅悟”的思维将普通意象复杂化、曲折化。这样的意象“示现”方式为废名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意象空间,却也留下了很多让读者难以索解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由于色彩与人类的情感有着内在的关联,色彩成为李商隐诗歌各种情感、理念的载体,欣赏者能在李商隐诗歌意象色彩中获得丰富的感性体悟与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9.
张萍 《宁夏教育》2012,(1):56-56
中国诗歌很讲究意象、意境,而意象、意境的构筑离不开形象的描绘,形象的描绘又离不开色彩的点染,所以色彩作为诗歌的语言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从效果来看,色彩词的引入,不仅可以让诗歌的画面更立体、更生动,还可以因为色彩词所传达的情绪而使诗歌更有韵味。犹如一枝出墙的红杏,使诗歌的满园春色更形象、更丰富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色彩可以使诗歌如一幅画。  相似文献   

10.
王小燕 《海外英语》2014,(15):157-158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以意象为出发点,强调文化,语言,意象三者的紧密联系。诗歌中意象丰富,文化意义深远。李贺诗《梦天》中意象紧凑奇诡,极具中国传统神话文化色彩。该文意欲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诗歌《梦天》仙境中众意象及其文化性在英译文中怎样被有效高效传递,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体现师法自然的赋色原则,这与李白、王维、李贺诗歌的设色有所不同。其色彩意象丰富而表意多样。大量使用精神色彩意象,以“艳色写悲情”为代表的相同色彩组合的异用,依境调色以及亮色点睛等设色特征使得色彩与意境相融。其设色还依据题材、抒情对象、生平阶段等不同表现内容营构风格各异的色彩意境。由此形成了李商隐诗歌色彩表现“沉博绝丽、色境浑融”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着重论述意境理论的适用范围。本从意境范畴的来源、意境的内部层次及中西化思维的差异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意境的美学价值、审美特征,论证意境理论只适用于评价中国的抒情性艺术。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前期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之琳前期的诗歌意象多取材自日常生活、古典学、自然科技及宗教典籍,这与他的诗歌创作三大主题:生命存在的困惑、精神皈依的寻求及人与理性的和谐相对应。他遵循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的诗学理论,通过戏剧化、小说化等手法完成了意象与主题的智性组合,在抒情主体与诗歌意象之间产生一种距离之美,自觉消解抒情主体的中心地位,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反讽与陌生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中的色彩意象,不是对外在事物的固有色的描绘,而是一种观念色,所以,在中国古典诗中的色彩意象也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和观念的一种方式.试图通过梳理中国古典诗中的色彩意象的发展流变,以探讨出其表达机制的生成和演变.  相似文献   

16.
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意象的模糊性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朦胧、含蓄的美感,为读者创造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诗歌翻译贵在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以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关感。以《锦瑟》英译为例,参照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造成译作审美空间消减这一观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应采用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以求最好的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7.
《北方》是艾青一首风格独特的抒情诗。诗中善于用色泽、光彩的渲染以及构图、线条的安排增加形象的鲜明度,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景述事,使诗既充满激情,又有画的意境。本文运用一定的美学理论,从经营构图之美、光彩映衬之美、虚实相生之美、音声之美、动静之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首诗的绘画之美,概括了诗中抒发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解读中英诗歌主题原型与意象原型的异同,探讨同一母题或意象原型在不同民族的诗人那里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从而进一步明晰民族文化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以期从文化视野中进一步领略诗歌创作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八十年代杰出的现代诗人海子凭借独特的意象体系屹立于中国现当代诗坛。早期的海子在短篇诗歌的写作中大量使用阴柔优美的母性意象,其可分为母性身份意象、母性身体意象和母性物体意象三大类。单纯敏感的个人性格、与众不同的哲学观点以及人类普遍的母性崇拜是海子短诗中大量使用母性意象的原因。海子既继承了中国现代母性书写传统,又借鉴了西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母性意象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