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敏 《文教资料》2011,(9):26-27
《最后一个渔佬儿》是李杭育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福奎是作者用来透视现实与再现现实的镜子。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福奎在现实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复杂的心理冲突,探索李杭育寻根小说的独特魅力,即他沉重的精神探索背后所揭示给我们的——如何来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这一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2.
以“最后一个”命名的小说,如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佳作,往往隐含了历史的挽歌意味。但张国增的这篇《最后一座木房子》,不是那种关于“文化寻根”的宏大叙事,它指向的是个体生命的神秘梦魇。这是一篇颇有神秘色彩的小说。小说中的神秘感,不仅仅来自于内容的神秘,如木匠锡昌破坏了锡福新房子的风水,并导致了锡福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李杭育,新时期以来重要文学流派“寻根派”的代表作家,现任浙江理工大学教授。25岁,他以“葛川江系列”小说闻名文坛;26岁,以《沙灶遗风》荣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7岁,他今生今世最重要的“作品”——李田桑诞生。  相似文献   

4.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形态,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和时代思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服饰是人物复杂性格的反映,从中可一窥作者对于人物的情感态度。在《金瓶梅词话》中,作家通过描写李瓶儿的服饰,展示了李瓶儿富贵丰厚的家底,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表现了人物趋利避害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以“最后一个”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最后一个渔佬儿》与《大漠歌》之间有着微妙关联。两篇小说都从属于寻根文学(蒙古族文学中称为“文化寻根小说”)范围,探讨了在现代转型中如何保存优秀的民族文化问题。两位主人公均为不合时宜的好汉,他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有太多不如意,但在精神上永远追求着自我救赎;而两篇文章中贯穿着“哀而不伤”的东方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98):18-19
《美国牧歌》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精心构筑的一部美国悲剧,更是小说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以普通美国人"瑞典佬"的形象,努力构建美国田园生活,却遭遇梦幻破灭的悲剧。以空间、身体和权利的相关理论,分析"瑞典佬"这一人物形象身体面貌、空间格局,以及在空间的权利运作下,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的政治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7.
《歧路灯》是一部产生于我国18世纪的小说,反映了当时中下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其中的诸多"败家子"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和细致,在这一点上远超同时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作者李绿园在这部小说中寄托了自己宣传伦理道德、移风易俗的想法,描述了很多背景的"败家子"及其不同的结局。而18世纪中国产生诸多"败家子",则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鬼吏形象"、"冥府制度"、"教化思想"等三个方面对《子不语》与《聊斋志异》进行对比,以探寻《子不语》在"冥府吏治"题材上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发展及其意义。《子不语》塑造了众多贴近现实生活的"鬼吏",极大地丰富了鬼吏形象,也更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官吏形象。《子不语》中的刑罚,不是森严的制度,而是导人向善的"工具"。《子不语》中表现出来的对封建道德不合理现象以及对"命"与"理"的思辨,是袁枚跳出了当时社会封建道德约束的拘泥,对命运以及人生的一个深入的思考。袁枚通过《子不语》构建的"冥府"不仅从鬼吏形象等方面对《聊斋志异》有所发展,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方面,其更大胆更客观的笔触,更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名作家叶辛在世纪之交连续创作了两个中篇小说《爱情世纪末》和《爱情跨世纪》,自称意在表现跨世纪一代青年全新的爱情观。然而,作家并未完全理解和把握“新新人类”们的性爱原则,将故事写成了似新实旧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传奇。尤其是《爱情世纪末》,塑造了一个新旧人类都无法读解的年轻女性聂虹的形象,这显然是有违作家初衷的。  相似文献   

10.
"三极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应用于批评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该理论还存在着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的空间。尝试以"立体式三极建构"将《西游记》中取经队伍的人物关系结构予以分析,并构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人物结构框架,可将人物关系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王依 《海外英语》2013,(16):205-206
William Faulkner is one of the most imaginative and intelligent American novelists who enjoys a growing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His novel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one of his most famous novels that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to analyze the bitterness and tears of Compson family throug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ther and daughter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相似文献   

12.
13.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杰作。主人公的"硬汉"形象为众多的评论家所青睐,而小说中的"男孩"和"狮子"却很少受到重视。这两个形象对老人"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者使老人"硬汉"形象更为丰满,而后者则使"硬汉"精神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4.
有关《狼来了》的道德劝诫故事虽然已被讨论过,然而其中有些模糊的概念仍然没有得到及时澄清。这个故事的劝诫逻辑是从一个对行动者自身利益有影响的坏的后果来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的约束,人们往往直观地把这种逻辑归结为功利主义的道德逻辑,进而对其展开批评。其实,功利主义也许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这个故事。作为功利主义道德哲学的后果主义伦理学能够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与海>和<年月日>同是反映"硬汉"主题的小说.此文从不同角度切入,在分析小说产生的地域差别的同时,考察两位作家关于时间、空间及理解生命的差别,列举出两位作家在历史文化意识、家园意识、生命意识等方面的不同,并探究造成它们差异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狼和狮子     
《双语学习》2013,(3):18-19
一只狼在山坡下徘徊,正值阳光照在大地上,他看到自己的影子变得又长又大。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这/厶硕大的个头,难道还要害怕狮子吗,7我不该被公认为百兽之王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