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张复兵 《考试周刊》2011,(90):36-36
语文课的本色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与之相反,有的课堂又似乎太过贫乏.教学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至于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这样两个极端走向。都与语文的本色格格不入。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得出色,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彰显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相似文献   

5.
郑帆 《教育艺术》2009,(5):14-16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依然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可是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似乎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针对这些偏向,我们呼唤:语文教学急需返璞归真。要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课来,我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落尽“豪华”,洗却“铅华”,学语习丈,注重语文实践;精简提问,留给学生细心品味的时间;琅琅书声,领悟语言文字的美。  相似文献   

6.
闫怀娟 《考试周刊》2011,(59):50-50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讲活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很不容易,它是教师素质、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综合体现。但它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总会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我认为,把语文课讲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广西小语专家黄亢美老师在他语文教学“三字经”中借用佛“家三境界”说来解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即语文课又不是(像)语文课,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于是在多元目标上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在运用的形式上,让学生或唱之、或蹈之、或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第三境“界山还是山,水还…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要更高效,就要让语文课堂接地气,也就是要剔除课堂中那些非语文的因素,增加属于语文的内容,这就要做好语文课堂的"加减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语文课扎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中。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背景下,人们更多地强化了文本的解读,忽略了对语言的学习。大量的非语文性东西不断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似乎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语文课应从"学习语言"本身着手,只有牢牢把握语言这个核心,课内外施以科学而又恰当的语言训练,专注于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语言的精妙,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回归语文本色。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把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因此,我将改变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动”起来作为小学语文课改研究的重点,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更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仅仅重视语文的工具性,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都能把语文课上得这么“有趣”“有味”“好玩”,那么,学生怎么可能“从中学就开始讨厌语文”!为了让语文课上得“有趣”“有味”“好玩”,我认为应该给语文课注入一些新的元素,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变得有效一些,真正变得高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去做的。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语文教师如果把语文教学仅局限于一本语文课本的话,那语文课永远难“活”起来。新课标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要达400万字以上,又推出必读篇目,就是希望语文课堂扩大一些、开放一些。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的革新,给语文课予明确的导向,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张志茹 《新疆教育》2012,(21):142-142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等等理念体现着语文《新课标》的思想,其实,直接点说,就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起来。该怎样“活”呢?我认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功能,建立能力张扬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如今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不少的生机,原先课堂上的沉闷气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语文课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可是,渐渐地,人们发现许多“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也开始充斥语文课堂,人们不禁感叹:如今的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往往热热闹闹,但只是注重形式,而不讲究实效。的确,语文教学并不简单,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语文教得复杂,而是要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语文学习为畏途。如何让语文课堂从繁复走向简约,清朗起来,达到孙双金老师所说:“简约课堂不是简单课堂!它是外在形式简单,而内在思想丰盈;它是教师教得简单,而学生学得丰富的教学。”的教学境界呢?笔者在教学中思考并实践着。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包含性极强,既是学习其他知识学科的入门工具,也是唯一包含作者情感的一门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地看待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的教学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自然事物的出现以及教会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价值,而是要把语文课堂上得更有价值一些,更能凸显语文课的特征。小学语文课教学内容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习说话,让学生将这些学以致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意境呢?笔者认为,要想变得更有意境,就要把“三味”学科味、学习味、学生味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往往热热闹闹,但只是注重形式,而不讲究实效。的确,语文教学并不简单,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语文教得复杂,而是要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语文学习为畏途。如何让语文课堂从繁复走向简约,清朗起来,达到孙双金老师所说:“简约课堂不是简单课堂!它是外在彤式简单,而内在思想丰盈;它是教师教得简单,而学生学得丰富的教学。”的教学境界呢?笔者在教学中思考并实践着.  相似文献   

18.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今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语文课堂存在许多非语文的东西。这些非语文的东西掩盖了语文课的本性,淡化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语文课应走出误区,保持"自我"。  相似文献   

19.
“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要让学生提得起兴趣;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定远曾说:封闭式语文教学、接受式语文教学和分析式语文教学,成了语文素质教育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拦路虎”,“语文学习”应置于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的高度去审视。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近语文,让学生体味语文课的情趣和韵味,享受语文课的愉悦和快感,在语文课中提升生命的品位。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实践探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