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熹和戴震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各领风骚,都曾作出过卓越贡献.朱熹理学主张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存天理灭人欲"有其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和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戴震的批判既为正本清源也针对封建社会严酷现实,返本开新,是新理学的建设,闪现近代的曙光.朱熹和戴震各自在自己所处的中国思想史系列链上实现了徽州人的时代创新精神.朱熹臻广大致精微综罗百代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完成了中华民族一次历史性的理性超越;戴震则以其出色的"理"论,把握时代精神,成为终结旧理学,勇敢向近代迈步的思想大师.戴震对朱熹虽然学有所承,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又各自有渊源脉络可寻.实求是地评析他们各自的治学特点,追寻其学术心路历程,解读历史的朱熹和戴震,对拓展徽州文化视域,把握徽州文化特点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戴震是我国思想史上著名的学术宗师和思想巨擎.戴震在对经典考据和诠释的基础上建构了其义理之学思想体系.本文对戴震义理之学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命运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论述,使读者对戴震义理之学产生后近二百年的走向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阐述了戴震义理之学所具有的近代启蒙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颖赟 《现代语文》2008,3(5):17-19
"者"字是古汉语中频繁出现、用法多变的虚词,在阅读时较难把握.本文在穷尽式考察儒家经典<论语>中"者"字的基础上,粗略地就"者"字的词性和用法作了分类,并在此过程中对前人论述似嫌不足的地方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以期完善对<论语>中"者"字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戴震"诗经学"论著的编纂形式,有三种类型,即专著、单篇文章和资料辑考.从内容分析,专著《诗经考》是戴震"诗经学"的奠基之作,《果溪诗经补注》是《诗经考》的增订稿,《毛郑诗考正》则是戴震《诗经》研究的代表作品,论者推为名著.戴震对《诗经》发表过许多重要见解,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戴震治《诗》,在训诂、校勘、资料搜辑整理方面,成绩卓著,体现着乾嘉考据学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5.
"者"是古代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但是对"者"字词性的研究,学者们意见分歧颇大.翻阅较有权威性的语法著作和字词典,关于"者"字的词性众说纷纭,令初学者难以适从.为此,笔者对"者"字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方便初学者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伟大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基于对时代课题的把握与解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由于科学地解决了时代课题,从而使它们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戴震清醒意识到经书传达道这一逻辑预设,将五经四书作为平息争论的权威依据,故而采取了专力于客观性解经的策略。因此方东树提醒经书与"里巷话言、官牍文书"不同时,并未把握到戴学自身的脉络。但戴震并非没有体认求道的进路,因为前理解包含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两大部分,其中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归宿。这是戴震有时将典章制度列为解经的前提条件,而在《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和《古经解钩沉序》二文中却作为经书唯一所指的根本原因。当典章制度作为经书唯一所指时,戴震可谓比宋明理学家更为激进的体认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戴震思想"分期说"将戴震划归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即"考据学家戴东原"与"思想家戴东原",人为地割断了戴震考据与义理的关系,使得历来对戴震哲学思想渊源的探讨具有片面性。戴震少年便志于闻道,其前期对六书、九数及典章制度的考据只是其求道的手段。从戴震一生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他所致力研究的六经、孔孟才是其哲学思想的渊源。戴震哲学是对原始儒学关心民瘼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维护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以下本人就几年来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谈谈我对学生谈心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如何走进学生内心,做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相似文献   

10.
戴震提出的“二气”说(本受之气、所资以养者之气)是他在本体论上超越前贤关于气论的独特创获,此论不仅深化了传统气化流行的宇宙观,而且使其新伦理思想获得了坚实的形上理论的支持。由本体论上“二气”的辩证统一关系到伦理观上理与欲、自然与必然、内与外等完美结合,再到认识论上凸显联结“二气”的“智”,体现了戴震哲学思想的严密性和整体美。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