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河西通史》在全面占有相关资料和了解学术界相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采用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前期的河西历史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再现了河西历史风貌,勾勒了河西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总结出河西历史在不同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既贯通了河西历史,又弥补了学术界关于河西历史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高等学校,河西学院把“河西研究”作为研究重点方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使学院正在初步具备直接以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的实力。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初,河西学院(原张掖师专)就在地方领导和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河西文化研究会,并由中文系方步和教授组织下编写出版了《张掖史话》和《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这两本书后来成为张掖地区各部门用来向来宾赠阅宣传张掖文化的重要著作之一。同时及以后的几年里,曾任副校长的张浩廉先生编印了他以甘州风情为主题的古诗词集;周定国先生编印了他…  相似文献   

3.
河西汉简中出现大量的谷物名称,河西地区的考古中也发现了大量的谷物实物,这都是研究古代河西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料。本文对这些谷物的种属做了考证和辨析,并说明它们在农史上的重要地位,以期丰富河西史的研究,也丰富中国农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2,(4):2-F0002
<正>2012年5月25日,由河西学院主办、文学院和图书馆承办的"河西讲堂"正式成立,学校党委书记周永革与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共同为"河西讲堂"揭幕。河西学院副校长张有明代表学校致  相似文献   

5.
<正>《河西学院学报》由河西学院主办,双月刊,双月下旬出刊。第1、3、4、6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第2、5期为自然科学与技术版,主要刊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一、特色栏目《河西学院学报》始终坚持提升学术标准、突出地方特色、重点服务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思路,深入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着重建设"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河西资源与生态研究""红西路军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相似文献   

6.
在河西汉简中,出现过许多蔬菜的名称。这不仅对于研究古代河西地区的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蔬菜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拟对这些蔬菜的种属作些考证,并对其种植的历史、功用以及食用方法等问题作些探讨,以期丰富河西史的研究,也丰富中国农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天宝十一年秋天,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赴河西,入哥舒翰幕为掌书记,直到天宝十四年,佐哥舒翰守潼关,离开河西.入幕河西,是高适实现政治理想的开始,也是高适政治上飞黄腾达的开始.期间,高适创作了很多边塞诗,抒写了自己在河西的所见所闻所感.入幕河西对研究诗坛和政坛的高适,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高适入幕河西,到底是哪一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考察高适的诗歌,尤其是其在河西所作诗歌和杜甫、王维的相关诗歌以及新旧唐书的记载,当以天宝十一年秋天入幕河西为是.  相似文献   

8.
<正>《河西学院学报》由河西学院主办,双月刊,双月下旬出刊。第1、3、4、6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第2、5期为自然科学与技术版,主要刊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一、特色栏目《河西学院学报》始终坚持提升学术标准、突出地方特色、重点服务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裕固族和河西文化研究成果,着重建设"裕固族研究""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河西资源与生态"三个特色栏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河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各种成果较多,但学界对其梳理不多,文章拟分别从河西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状况、河西地区历史经济地理、河西地区历史文化地理、河西地区城镇地理等方面研究概况进行回顾,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0.
正《河西学院学报》编辑部于2013年7月出版了论文集《河西历史文化研究集萃》。全集分敦煌研究、裕固族研究、文化、经济、历史、教育、文学、语言、资源与生态、水利10个部分,共计183篇文章,约150万字。该文集的出版是对学报[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专栏2002—2012年研究成果的汇总,也是十年特色栏目经验的总结,彰显了学报"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的办刊特色,全方位宣传了河西走廊文化。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河西地方献在河西开发中的作用以及河西献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07,23(4):F0003-F0003
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河西文化和边塞文学学术研讨会于7月7日至9日在河西学院隆重举行。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河西学院师生近400人。河西学院院长朱卫国教授在致辞中重点对河西文化的特点和研究意义作了阐述。朱院长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探讨、梳理河西文化与边塞文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马月亮 《文教资料》2010,(18):124-126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其中有大量的韵文和别字,这为研究它所反映的方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河西宝卷兴盛于明清两代,是对敦煌变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研究河西宝卷的音韵有助于我们揭示明清时西北方音的概貌,对我们探求西北方音从唐五代经宋、明清至近代的发展与演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4月2日,由河西学院主办,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河西学院政法学院联合承办的"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在河西学院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西学院、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张掖市委党校、肃南裕固族文化研究室、高台县委宣传部以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的基层干部与牧民40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大祥主持,河西学院副校长张汉燚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15.
河西石窟中敦煌莫高窟规模最大,它与其他中小石窟都处在丝绸之路上,有共同的渊源。研究莫高窟石窟艺术时,对于河西其他石窟的研究也是必要的。本文研讨河西北朝中心柱窟的窟形和演变等问题。河西又称河西走廓,一直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陆上主要通道。佛教沿着这条通道传入我国内地。河西石窟共有17处,由西向东,敦煌附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及南湖店石窟、肃北  相似文献   

16.
<正>8月16-18日,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河西学院主办,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河西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河西学院隆重开幕。来自中、俄、日、法、美等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提交论文120余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所长杜  相似文献   

17.
<正>《河西学院学报》由河西学院主办,双月刊,双月下旬出刊。第1、3、4、6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第2、5期为自然科学与技术版,主要刊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一、特色栏目《河西学院学报》始终坚持提升学术标准、突出地方特色、重点服务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裕固族和河西文化研究成果,着重建设"裕固族研究""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河西资源与生态"三个特色栏目。二、来稿要求1.来稿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观点明确,逻辑严谨,数据可靠,文  相似文献   

18.
<正>《河西学院学报》由河西学院主办,双月刊,双月下旬出刊。第1、3、4、6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第2、5期为自然科学与技术版,主要刊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一、特色栏目《河西学院学报》始终坚持提升学术标准、突出地方特色、重点服务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裕固族和河西文化研究成果,着重建设"裕固族研究""河西历史文化""河西资源与生态"三个特色栏目。  相似文献   

19.
河西一词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较为明确的范围所指。至秦汉时,河西所指范围扩大转移至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魏晋南朝所指的河西范围与汉代相同,北朝所指的河西扩展至以黄河中游之西为主,包含汉代河西所指的三层含义。隋至唐代安史之乱前,河西重回汉代所指范围。此后直至民国,河西所指最终固化为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范围的演变,过程复杂且阶段性明显,与黄河形态及流域地形、政治地理变迁、历史文化传承、空间用语更替等密切相关,折射出中国地域概念演进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河西文化”的历史底蕴;“河西学”的学科构建与特色;“河西学”与河西区域经济的关系;“河西学”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河西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