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该计划的启动实施,意义十分重大,既是高教战线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又是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加快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一、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宏观背景。加快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学校面临国际和国内双重人才竞争。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前不久,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启动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对加快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成为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对高等学校在新时期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用…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要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高质量人才和自主创新技术的支撑,其前提是自己必须首先能够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随着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2004,(4):4-9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及相关的实施办法.标志着新一轮“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全面正式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对于推进高等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5.
构建新世纪高等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许多问题,本文对我国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与措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建设人才强校制度;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科发展战略,实施“高层次、创新型、领军型”人才工程形成体系;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实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北京科技大学通过“422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建设为抓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拔尖的高层次人才,迅速地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有效地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等方面的介绍,探讨高等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与教师职务聘任制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高等学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论述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中应当把握的几个关系,提出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并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七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地方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同样人才问题,也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面对新形势,许多高校及时地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如何应对挑战,也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相似文献   

9.
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召开人才强校工作会议,把党中央的重大教育决策转化为高度共识和具体行动,创新人才工作思路观念和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强校理念在师生员工中得到广泛认同,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人才工作新局面的形成,推动了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人才强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管人才原则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本文简述了在高等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内涵,简要分析了高校人才建设的重点以及做好人才强校工作的主要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阶段,国家确立“人才强国”战略,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做出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学校是吸纳和集聚人才的高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办好一所大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高等学校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校”的道路高校高层次、高水平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国际竞争挑战的客观需要。当前,人才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  相似文献   

12.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事关地方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应采取的六个对策。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以人为本。正是基于这一逻辑思考,国家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些战略和决定的提出,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正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具有78年办学历史的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福建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近年来,学校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举、全面提升,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引领,着力构建高层次人才工作格局。出台了《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尖端人才实行"一院一策、一才一策",优先重点推荐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或省人才引进计划。经费支持,着力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设立了3亿元人才建设专项  相似文献   

15.
创新机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科教兴国”之后提出的又一项新的国策,它首次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揭示了人才与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党中央依靠人才执政兴国和治国强国的坚定信念。高校要在人才强国战略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思路与举措人才强校战略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大力营造良好氛围,整合资源配置,抓好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通过思想观念、工作途径和政策制度三个创新,以学科为依托,以课程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广泛吸引和凝聚优秀高层次人才,是深化高校教师岗位设置与岗位聘任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继而结合湖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践,提出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广揽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时代的发展已经使人才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对高等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还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就要抓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政策措施、资源配置和工作力量上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8.
开发人才资源 全面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更迫切需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等学校要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拟定学校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创新思路,落实措施,全面展开人才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大学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高层次学术人才;加大校内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促进青年教师成才;以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三个方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组织保障、机制保障、经费保障作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保障措施,使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进行部署,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出台系列人才工作政策,从“育、引、用、留”四个方面提出若干具体举措,推动了全区人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