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X比N还N"句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中一类特殊的“比”字句,被比较项与结论项由同一个名词来充当,口语性强。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这一句式里N的限制条件、性质、功能,“还”的性质、功能,句式的语义特征以及语用效果,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分析、研究,探求这一句式与一般“比”字句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S比N还N”作为一个突破常规的变式,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有关“S比N还N”的论述很多,有的涉及它的句式;有的涉及它的语用;有的涉及它的功能;有的涉及它的语义;有的涉及人类语言认知.文章主要从认知隐喻、认知转喻、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等三方面来阐述它们对“S比N还N”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比N还N"句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式,言简意赅,有丰富的语用意义,但它又不符合传统语法,"还"是副词,其后需要形容词性的短语来做述语。我们运用构式语法从整体上分析了此句式的理解机制,并认为"比N还N"是一个构式,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其中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比N还N”结构,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使语言含蓄、委婉,产生朦胧之美,而且可以收到蕴涵丰富、言简意赅、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本文从从语用价值、语用基础和句式基础三方面探讨“比N还N”的一些特点,并说明这一结构的合理存在和大量应用,不仅有其句法基础,也是潜性语言显形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很男人""很淑女""很阿Q"频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渐成为人们交际中的一种语言时尚。本文在前人对"很+N"语法、语义、语用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名词的联想语义特征,对能进入该组合的名词进行分类,并深入研究该组合在交际中所体现的丰富的色彩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秀丽 《现代语文》2007,(7):105-105
近年来,"比曹操还曹操""比大款还大款"之类的表达方式很受欢迎.这种表达方式的流行,应该引起语言研究的关注.本文仅就其美学意义即诗意存在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的第一篇著名的小说。该小说自发表后已被陆续翻译在了英、法、日、俄等二十几种语言文字,成为全世界进步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文试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阿Q正传》为例,从选词、句型句式结构及修辞等方面来探讨杨氏夫妇《阿Q正传》英译本在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强 《现代语文》2008,(5):27-29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超常规组合的"比"字句,比较客体"前N"与结论项"后N"是由同一个名词"N"来充当,经常出现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本文通过考察格式中"前N"与"后N"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和进入本句式的语义条件限制,从三个平面出发,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分析、探索这一句式与一般"比"字句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9.
“比N还N”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口语和文艺作品中常见的语言句式,但该结构中前N和后N同名异性。前N体现的是它的概念意义,后N体现的是它的内涵意义或联想意义,这些意义都是名词的性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今天你N了没有"及其类同句式中"N"位的102个名词,对它们进行语形截取、语义补足、语用延伸和认知转喻分析,认为其名词动化现象的实质是"受事名词或受事名词的简化形式转喻整个事件",并认为语境对于此类句式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比N还N”的比较级同语式具有简洁精练、和谐对称、语义鲜明、凸显强调等众多语用特征,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且出现频率日益增高,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采用语法—语用的双重转喻机制,对“比N还N”类比较级同语式进行研究,主要解释对这一比较级同语构式的转喻理解,并追根溯源探讨其传承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比N还N”比较级同语构式由“N是N”同语构式衍化而来,受“N是N”构式特征的压制,如名词形化以及描述项的确定性,同时部分传承了其句法特征,即语法转喻和语用转喻同时作用的双重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试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在,“特喜剧”之类的说法很流行。这种表达方式,难以断定是合乎规范的语言现象,但它在社会上却愈来愈流行开来,故而针对“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的名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来探讨该结构的潜性和显性特质。  相似文献   

13.
“X比N还N”是现代汉语差比句中较为特殊的句式.本文通过对比该构式和典型差比句“x比Y还A”,发现该构式的语义不是比较,而是说明“X”的某一特质,意义相当于“X像N一样A”,或者“X很/非常A”.该构式对进入其中的“X、N”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汉语的语法结构形式除具有语法意义之外,还隐含着较为丰富的修辞意义,词的重叠结构具有情感特征、描写功能;短语固化结构中的“一v—v”式有描绘功能、“N中的N”式具有突显功能;句式中的“s比N还N”句式有强化主语“s”的语义含义,突出主语特征,有说话者的主观评价;“N就是N”句式使句子意义强化,加上语境的补充,使之有想象空间,扩大含义;“N2(全体)是N1(个体)”句式强调宾语、凸显宾语。’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语法中,“S比N还A”是常式,“S比N还N”是变式。文章从构成成分、副词“还”的地位和语用效果等三方面论证了二者的异同。同时,也阐述了变式“S比N还N”之所以生命力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姓名是个人的标志,主要起称呼和区别的作用。一部分姓名具有修辞价值,例如“诸葛亮”“曹操”“阿斗”“阿Q”等,他们在言语中可以发挥修辞作用,产生修辞效果。对于用人名进行修辞的言语现象进行语义分析,都不能脱离对民俗文化的阐释。例如:某报刊发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新闻,其双行标题是:《上午是“包公”,中午是“关公”,晚上是“济公”——浙江两干部结伴嫖娼》。  相似文献   

17.
“V+你的+N!”句式是一种具有特殊表义功能的肯定祈使句,语义成分“你的”表层义值虽然虚化但实际蕴涵却很丰富。在该句式中动词“V”必须能形成“你+V+N”的语义结构,“N”在此句式中还隐含着被主观肯定的语义条件。  相似文献   

18.
趋向动词“上”可以用在动词后面构成“V+上”.也可以用在名词前面构成“上+N”。在“V+上”和“上+N”中“上”的语义有相同的地方,由于语法化进程和句式的影响,两个“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日趋流行,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句式的产生,是历史地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吸收英语“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结果,这种句式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是其得以流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非常+N”在媒体和生活中纷纷亮相。对这一现象主要有两种看法:有些人认为“非常+N”是副词+名词结构;有些人认为“非常+N”结构中“非常”用的是“非同寻常”之义。本文从语法性质、语义指向、语用价值三方面对这一现象作试探性研究,认为“非常+N”是多义结构,它的出现和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