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咏月诗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写照,李白是创作咏月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李白的咏月诗以其哲理和诗意的完美结合而成为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后人所喜爱和称颂。  相似文献   

2.
说到唐诗,首先会想到李白与杜甫。诵读一些李白的诗,默吟几十首杜甫的诗,就不会惊异于他们被赋予"诗仙"、"诗圣"的美誉了。唐代诗坛上这两颗璀璨的明  相似文献   

3.
<正>酒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嗜酒成狂,有"酒圣"、"酒中仙"、"诗酒英豪"之称。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他一生用酒当墨,写下了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诗篇。一、酒色清亮,尽显自然率真之风采李白有一颗赤子之心,天真烂漫,晶莹透明。人生  相似文献   

4.
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生或死,喜或悲,无不渗透着内心对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谁握住了 胖嘟嘟的小手谁就具有一颗童心一个是眸子里的小船一个是眼睛里的双桨谁也离不开谁写给少年朋友的诗@塞风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只要用心去体会,其实是一件非常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因为我们教学工作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最富有想象力的阶段。这需要语文老师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学的沿袭和继承,在古诗和现代诗的领域里,用诗般的语言点亮学生充满好奇的童心。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坛的一颗巨星——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生前交游颇广,身后影响极深,因此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题咏李白的诗篇。其中,对研究李白的生平思想、诗歌风格、创作源流和写作艺术,以及如何评价李白,具有真知灼见的篇章不少,很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李白生前,与他有过交往的诗人的题咏诗,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反映了李白的生平和思想,对李白及其诗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再现了李白的真面貌,很值得一读。现在能见到的,有王昌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如果说童年是一首快乐的歌,那么童诗就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孩子们的诗,读了令人感动。诗里,一颗颗水晶般的童心向我们展示它的纯洁,想像的翅膀把我们带向美丽的天空。童诗泡泡糖,五颜六色,多姿多彩,全国各地的小朋友小读者们,大家一起吹吹这块“童诗泡泡糖”吧。(本栏目特邀主持人郭爱川)  相似文献   

9.
点燃诗意     
教师是耕耘爱的人,他的神圣职责就是在每一颗童心上播撒希望的阳光。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选择一种优美的教育方式,我选择的是“诗教”。  相似文献   

10.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体诗风与当时诗坛的风气迥然不同。他以一颗童心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因此 ,儿童的生活情趣成为诚斋诗关注的焦点 ,诗人的思维方式、心理动态和审美趣味也无不染上了浓厚的儿童色彩。  相似文献   

11.
李白诗歌不仅具有浪漫主义因素,还具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从表现题材看,李白的政治抱负及对诗歌功用的认识决定其作品并不缺少对现实的深切关怀;从创作手法看,由于李白性格及诗歌审美理想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因素又表现了较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古代最富有浪漫气韵的诗人李白,其题画诗的风格超迈飘逸,用词也值得反复玩味.本文选出李白题画诗中的粉壁、粉图、流泉、名工、石磴、扫、五色、旋、绎思等词语略加释读,以求得对李白诗歌内蕴的更深层面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学界历来对李白诗歌中的庄屈精神多有阐述,而对这种精神的文化背景少有涉及。李白于诗歌中表现出的强烈自我意识、独立的人格以及“舍我其谁”的英雄气质与楚文化精神是一脉相通的,他本人也以“楚狂人”自称,狂言狂行中流露着楚人率真任侠、促急剽悍的性情。这些精神气质与李白早年游楚的经历、家世以及盛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李白写景诗的风格外观是多色调的,有神奇的美、壮丽的美,也3有清丽含蓄的美。李白写景诗的内涵是时代精神充分个性化的、形象的表现,盛唐气象通过李白的“济世”热情和飘逸个性,转化为空间时间化的动态意象。在艺术创造上,李白继承了“兴寄”和“自然”两大写景传统,在个性表现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呈现对景物的原初感觉,另一方面又象征寄托着深厚的时代内容,是比兴兼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一生四上庐山,与江西的名山秀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寓赣诗不仅形象地记载了李白诗风从飘逸走向沉郁的过程,而且集中地反映了他从学人误为政治人的遭际的尴尬和精神的痛楚。756年的再寓赣地,致使李白经验了人生的和精神的巨大跌落,在学上则表现为浪漫性和怨愤性的矛盾结合。李白遭受迁谪,始于江西,终于江西,因此,李白寓赣诗与其迁谪情怀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6.
白诗之"清"有与清淡派诗人相似的风格,同时也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李白之诗华藻其外而神骨自清.与清淡派诗人以淡致清迥然有别;清淡派诗人闲适而萎弱少骨,感情冷淡,李白之诗清而不弱,清而不冷,在清新之中注入了刚健雄厚的艺术因子.分析李白诗歌风格之"清"的独特之处,以期从另外的角度对清美诗歌风格的丰富性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7.
李白是唐代写游仙诗较多的诗人,其游仙诗继承了魏晋游仙诗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前人注意到李白游仙诗内容广泛,其意大都与政治失意、内心抑郁、忧愤难平有关.但如结合李白生平际遇研究便会发现,诗人不同的生活时期,其出处去就生活际遇的不同,其游仙诗的题旨与所抒发的感情仍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李白通过对征妇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摹写和刻画,既是当时客观现实的反映,更是传达李白主体意识和思想的一种载体:一方面凸现了诗人自我的一种悲剧性生存状态———等待,等待被人发现和赏识的被动无助的生存处境,抒发了其怀才不遇的愤懑;另一方面表现了广大人民为战争所承受的无尽痛苦、无助、悲凉甚至死亡,深刻反思了战争的悲剧性本质;由此彰显了李白对于生命本身厚重而博大的悲悯精神。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心系社稷、贵民固本、亲和自然、刚肠疾恶、恪守真诚的文化人格精神,深深地烙印着中国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宇宙哲学、人生哲学的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值得我们挖掘、整理、开发和借鉴的宝贵文化资源。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结合为李白的文化人格精神,在极其阔大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昭示了李白的不朽和永恒。李白把心灵和谐对应于宇宙自然,再拿宇宙自然的和谐反观社会和人生,就使得他的文化人格有着批判现实生活所存在的不和谐的精神价值,这是李白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李白最为赢得读者的关键所在。民本情怀与和谐意趣,是李白诗文中的生命张扬,最终造就了他别具一格的诗学风格和独立于世的人格风貌。  相似文献   

20.
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与战国文化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李白的战国文化心态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李白诗文中所见的大量战国文化景观,来洞悉李白独特的人生追求及人格特征与战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力图从李白战国文化心态的角度,对李白精神内涵作出进一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