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发生冲突是极为正常的。但冲突不是构成阻碍二者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相互调适和融合的主要因素,反而常常成为其发展的动力。隋唐时期,佛教展开了其全面中国化的进程,发展至其历史上的鼎盛。而此时的儒学,正处于汉学与宋学的过渡期,是儒学思想发生重大转向的酝酿期。本文试图通过对隋唐时期佛教与儒学之间的关系作一梳理,来探讨二者在相互调适中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2.
受佛道的刺激,隋唐时期儒学开始衰落,有担当感的儒者以振兴儒学并恢复其主导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使命,因而对儒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理论形态——理学,而其主旨则是对社会教化的加强。此一时期的理学教化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相关内容以改造自身,形成新的教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完成时期,也是佛学进一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参与中国思想文化重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涅檠学逐步成为佛学的主潮,佛学理论出现了哲学主体实体化、佛教的“因缘”学说与道家的“自然”说融合、在佛性论上的走向自然主义和佛性的人性化等倾向,这些就是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学术史上习惯于以佛教标示隋唐思想,而以为其间儒学沉寂,尤以隋代为甚。其实,隋代儒学仍然在国家统一之后,重新收拾整顿,王通就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他提出道在五常,倡扬儒学的道统,主张三教可一,上接原典儒学,下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朱单群 《时代教育》2009,(10):53-53
魏晋后玄学兴起,佛教东渐,打破了独尊儒学的局面,因此思想比较自由.文章探讨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云气纹发展线路.  相似文献   

6.
专题复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初传时依附于道术、玄学、儒学之上,南北朝时转而发展玄学,隋唐时佛教宗派形式。各宗派在修持方式、义理建构上各有不同,但都以心性论作为宗派重心及以儒论佛,融摄儒空伦理道德,发展了中古心性论及融合儒学伦理学伦理而中国化。其中禅宗的佛性说及顿悟成佛说,则是对中古心性论的重要发展,其倡导的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生存方式,契合了儒家人生理想而成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无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还是玄风蔚然的魏晋,乃至三教合流的隋唐,新儒学兴起的宋元,其入世经世的思想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齐家治国、兼济天下更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主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越南自古在文化和经济、政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中国的儒学思想在汉代就已经传播到现在的越南,曾经对越南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儒学传播到越南后,通过和佛教等思想斗争以后逐渐取得了正统思想的地位,并和本国的思想结合起来,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对越南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北魏时期的佛塔进行了翻修,出土的墓志中保留了当时辽西地区佛教居士的礼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辽西佛教对东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句丽与渤海国的佛教都间接或直接受其影响.文章主要以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因此历代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孟浩然所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儒、道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儒、道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就儒道两家思想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力而言,儒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道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梁漱溟思想复杂多变,从西方功利主义到佛家,再由佛家到中国儒家,也就是说其思想由世俗人生观转变到出世主义,最后又回到虽是世俗而又超俗的人生观。这些变化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儒、道、墨、释持有不同态度。他对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礼教以及儒、道所型塑的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刻批判,而对佛、墨思想则更多地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但是作为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想,它的演进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苏轼儒释道杂糅,一尊儒学,人所共知;然其思想形成及转捩的重要时期在哪,却见仁见智。惠州贬前,苏轼佛老兼修,治儒为主。惠州之贬是苏轼儒释道思想发展的转捩时期,佛老膨胀,治身、治心为主,治儒次之,达观自处,但悯世之心仍存。  相似文献   

15.
韩愈一生排佛不遗余力。与僧徒的交往并不影响他的排佛。韩愈排佛的关注点仅仅在于佛教对社会的危害,并不涉及佛教义理精微之处。韩愈排佛的成效不大,而且其在发展儒教的过程中还受到了佛教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气韵生动"作为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凝聚体,受到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深刻影响,符合东方民族的审美心理。以"气韵生动"作为审美目标。对于人们克服商业运作对书籍装帧带来的弊端,重新认识非实用性审美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梅村深受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氛围与家庭环境影响,信仰佛教,为寻求解脱与僧人交往。禅宗对梅村诗歌影响包括:山水诗作中对禅境的追寻;以禅语入诗;成就最高的两类诗中吸收禅宗思想(空幻观、宿命观、自悔救赎),使诗歌呈现出悲壮美。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徐(谷共)共的《溪山琴况》是中国古琴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其内容乃是植基于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下,以二十四况来论述古琴的演奏技巧与美感意境,然而徐(谷共)如何将儒道佛思想融入古琴艺术中?本先将散见于历代琴论与琴谱提叙之所论略作简要式的回顾,再看徐谷共对前人观点的传承是否随时空位移,而有逸出传统范式之外的新蕴产生。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徐谷共的《溪山琴况》是中国古琴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其内容乃是植基于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下,以二十四况来论述古琴的演奏技巧与美感意境,然而徐谷共如何将儒道佛思想融入古琴艺术中?本文先将散见于历代琴论与琴谱提叙之所论者略作简要式的回顾,再看徐谷共对前人观点的传承是否随时空位移,而有逸出传统范式之外的新蕴产生。  相似文献   

20.
宋代,佛教出现了“三教合一”、“融会诸宗”的趋势。天台宗也难免受到这股潮流的冲击,天台山外派的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宗昱著《注十不二门》,他们用禅宗和华严的“直显心性”、“一念灵知”来阐释天台的纲要之作《十不二门》,主张“真心”观。知礼为了救天台教观一家之“正义”,著《十不二门指要钞》,主张“妄心”观。并指出山外派二书是受了禅宗和华严异说的影响,违背了智额和湛然的本意,必须予以肃清。知礼的《指要钞》洋洋万言,这里仅对它的核心理论作点指导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