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说上海简称申、黄浦江又叫申江、黄浦、歇浦、黄歇浦,是因为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受封于申江一带,这种说法纯属谬误,理由有三: 一、《史记春申君列传》:“(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年,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并因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今苏州)以自为都邑。” 可见,“春申君”,是黄歇所受封于淮北十二县时的封号,后改封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作西南、东北流向,这一段长江南岸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  相似文献   

2.
嘉定一地,南襟淞浦,北带娄江,东抵大海(系指未析宝山县以前)。嘉邑地名及得名时间邑志记之颇详,援引如下:“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平江府知府赵彦櫹、提刑王棐奏分昆山县东郡、春申、安亭、临江、平乐、醋塘五乡二十七都置嘉定县。以纪年名,建治于练祁市,属平江府“为上县。”严格地说,嘉定县议置是在宋嘉定七年,于十年十二  相似文献   

3.
春申君迁吴及其对开发江东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申君改封江东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41年,并不是《史记》中所说的是公元前263年或者公元前248年。江东并不是春申君开发出来的,早在他之前,江东自身的发展和楚怀王于公元前306年设郡江东,江东的发展已经与楚国其他地方不相上下,春申君最多只能算是对江东的发展有进一步的开发作用,对此不宜作太高评价。  相似文献   

4.
上海县漕河泾镇,座落徐家汇之南,上海师范学院之东,沪闵路和漕宝路的必经之处。有关该镇的历史,旧志书罕有记载。今爰作沿革小考,以飨同好。漕河泾镇西周时地属扬州,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相传为春申君封邑。秦代置县,名疁县,属会稽郡,漕河泾为其所属。历代曾隶属之县治又有娄县、信义县、昆山县、华亭县、上海县等名称。元代尚无市集,时相传名为王家宅。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一二九○年)  相似文献   

5.
论文重新论证了春申君的身份应该是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之弟,不可能是黄国的后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定他的出生年代:春申君大致出生于公元前320年,年寿在82岁左右,是一个长寿型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6.
观点举要     
<正>GUAN DIAN JU YAOP10中村贵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研究——以上海为例"申"并不是近代产生的"创造物",而是上海当地人根据春申君的治水传说与其治水人物、开城之主等形象,通过他们对春申君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渐渐地联系到上海本地的地域文化概念。春申君传说在现代上海的城市空间里,是作为"春申文化"构成上海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资源,并由上海市民(即住在上海的各种群体,可以说是公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春申君姓黄名歇,是战国末年楚国的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在楚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宰相),历经两朝,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数十年.尽管当时楚国已经百孔千疮、危在旦夕,但春申君执政后.怀着一颗复兴楚国的赤诚之心,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局面.由于对楚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春申君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崇高声誉,深得时人和后人的景仰.自司马迁以来,一直到现在,人们总是把春申君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相提并论,合称之为“战国四君”、“战国四公子”.笔者深以为非.其实,细读这四个人的有关史料可以发现,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属同一类人,而春申君则属另一类人,绝不可将二者作等同观.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春申君对吴的治理,既巩固了楚在东方的统治,又推动了楚吴文化融合,本文通过探讨,论述了吴地繁荣的原因及春申君高深的政治谋略。  相似文献   

9.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中被演绎了无数次。这其中,也包括被后世人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故事。春申君黄歇早年一直陪太子熊完在秦国做人质,照顾保护太子的安全。后熊完即位为楚考烈王,黄歇成了楚国一  相似文献   

10.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相似文献   

11.
辕固生、申公、韩婴、毛公为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创始人,本文认为:辕固生约生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享年约95岁左右;申公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卒于元光元年(前134),享年约90岁左右。韩婴、毛公年龄不可确知,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前后,应与辕固生、申公同龄,故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时约70岁左右;韩婴为文帝博士时约40岁左右,为常山王太傅时约80岁左右。  相似文献   

12.
周宣王对期,申伯在南阳唐河县境内建立的诸候国,史称南申.后楚国伐申,申国并没有灭亡,而是于公元前688年左右迁都于今信阳平昌关的谢城,谓东申,直到公元前585年左右东申亡于强楚.南申与东申灭亡后,申人或以申为姓,或以国都“谢域”之谢为姓.作为南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申国的国都,信阳与南阳同为谢、申两姓的重要起源地.这一点也被历史地理学和在信阳一带的考古发现证明.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宋玉是屈原的弟子”和“宋玉为顷襄王文学侍从”等历史文献资料,可以推断宋玉的出生年龄为公元前330年(楚威王十年)。宋玉师从屈原,需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学习环境。这段时间应是怀王十四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315—公元前305年),屈原被放逐江汉之前。这时的宋玉已由青年走上成年(十五岁至二十五岁)。宋玉作为顷襄王的文学侍从这个时期,是顷襄王纵情佚乐,骄奢淫欲的时期,即顷襄王即位后至郢都陷落前(公元前298—公元前277年),也就是顷襄王元年至二十一年,处于相对“和平”时期。二者的年龄基本相同,都在三十多岁。  相似文献   

14.
宋玉年世行迹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关于宋玉的年世行迹,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辈学就作过考证,提出了一些极有创建性的观点,但由于当时疑古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某些观点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走出疑古时代的今天,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重新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既承继前人正确的创建,又修正前人某些失误,更作出了我们自己的考辨;我们认为,宋玉,鄢人,生于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72年初入仕,历事楚襄王、考烈王两朝,并随楚都之迁徙,历经陈郢、巨阳、寿春等地,公元前237年楚幽王元年时失职,后赋闲于寿春一带十有余年,公元前224年,秦王翦灭楚时,曾避兵乱入古衡山,后又涉江南迁,约在公元前222年卒于今湖南临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距今七八千年以前,我国的人文初祖伏羲、神农画八卦,创《连山易》,开古代哲学、数学和天文历法之先河。继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乃至夏禹和汤武文王之世,代代相传,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了中国科学,使中国古代哲学、数学和天文历法最早登上了世界科学的殿堂。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辩证思维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观象授时到四分历术的推算;从八卦阴阳对立转化及其卦象推算而产生的10进位制和二进制算术,都是中国对世界科学做出的最早、最辉煌的伟大贡献。特别是二进制算术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于今天发展计算机技术,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春秋穀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在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之前。荀子一生思想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他早年学习儒家的传统思想,偏重于古代礼乐制度;中年居于稷下学宫开始创立新说,主张法后王;晚年见秦政之暴,弟子李斯相秦,荀子为之不食,荀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荀子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学习和教授《春秋》三传的先后顺序有利于认识《春秋》三传思想的差异。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春秋毂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现存诸书所引许慎《五经异义》称《春秋毂梁传》无一以“今”字冠于其上者。可证在东汉许慎、郑玄所见之《春秋毂梁传》为古文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也就是说,在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该文本的来历现已无从考证,但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作为一条旁证可以证明在先秦时期《春秋毂梁传》很可能已有古文书写的文本,否则,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从何而来?在没有汉代作伪的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只能是源于先秦的古文文本。  相似文献   

18.
《娇红记》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者孟称舜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申纯、王娇娘的爱情悲剧。申、王的爱情悲剧 ,不只是个人的悲剧 ,实际上也是社会的悲剧、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自1994年《梨园春》栏目开播以来,小至中原地区,大至全国甚至海外,掀起了一股豫剧热。较之当下一些地方戏的衰微,《梨园春》可谓是树立了一个传承民间文化的很好的典型。《梨园春》的成功之处在于立足传统,找准定位,还在于擂台赛形式和时尚因素的引入等。  相似文献   

20.
1957年冒广生和毛泽东同志讨论诗词创作时说苏轼的《洞仙歌》词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而出。其实,对此问题,从宋至今,众说纷纭,认为苏轼的《洞仙歌》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而出,只是其中一说。通过考证可知,苏轼《洞仙歌》不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恰恰相反,是南宋人檗括苏轼《洞仙歌》而成《玉楼春》并假托盂昶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