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科学思想史与现象学科学哲学的资源,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科学范式:对象科学与现象科学,并用现象科学来阐释中国古代科学的统一性。欧洲近代科学属于对象科学,它用"对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对象存在论的客观概念与客观逻辑来表达事物的客观知识;中国古代科学属于现象科学,它用"现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现象存在论的现象概念与现象逻辑来表达事物的现象知识。通过对元气论、天人合一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给出统一的科学阐释,本文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是一种具有独特理论形态的现象科学。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里都包含着对中国逻辑的论述,或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逻辑思想,或将中国逻辑作为中国科学史的内容之一。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中国古代科学所包含的逻辑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逻辑分析。这些研究者与中国哲学史家、逻辑史家的研究有着一个共同的困惑:如果说逻辑是普遍的,并且逻辑的作用是思想的论证工具,那么,中国古代思想有没有论证工具?广义论证观念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提供了一个逻辑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3.
边缘与中心之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会议室举行。各学科专家与相关领域的学者、科技工作者、爱好者等70余人到会,争相发言,气氛热烈。  正在北京访问的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苏巴拉亚巴教授也莅会发言,畅谈了自己对这一领域相关问题的重要看法。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是近年来科学史学、科学哲学、中外文化交流及传播学界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有的强调近代科学的方法论特征,断言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有的坚持科学的知识性、系统性、真理性追求,侧重于客体的统一,肯定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农学以及某些技术科学等等,应该列入“科学”的范畴。学者们见仁见智,专家都踊跃赐稿。本刊编辑部一贯坚持平等对话、鼓励创新、大胆探索、尊重真理的学术态度,特将座谈会主要专家发言及赐稿中的代表论点,集中刊发在这里,目的仍然是抛“玉”引“玉”,资源共享,信息共建。希望海内外专家就这一问题,继续研究,并不断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王娜 《科教文汇》2008,(29):282-282
吴国盛认为科学源于古希腊,中国古代无科学,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知识与古希腊科学有很多相似性,进而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有没有计时科学?当然有,而且一度非常先进.<红楼梦>里的"红豆词"就有一句:挨不明更漏.打更就是和欧洲铃钟塔相应的报时系统,而漏就是水钟.可是很惭愧的是,一直到最近,中国历史学者对本国科学发展的兴趣似乎要比对中国某皇帝喜宠的妃子的衣著或身材还要小,比如,对中国古代科学第一个作系统性研究的人是英国人李约瑟(Joseph Needham),他写的七大卷<中国科学及文化史>(1954年英国剑桥书局出版)奠定了对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晓彤 《科学学研究》2006,24(6):817-822
针对“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论述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对“科学”的不同理解及两种不同的科学观对科学事业和人类理性的影响。从积极挖掘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促进科学新发展的角度,指出宜倡导广义科学观,并肯定中国古代科学的实际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科学技术,其上发展起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但是,今天发掘、研究中国古代科学遗产,决非只局限于发掘具体的成果。这是因为古代科技成果,在当时虽很先进,但在今日,其原理也只能放在中小学教科书中介绍。今天,我们发掘、研究古代科学遗产更多应着眼于发掘有民族特性的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价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问题与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库恩的科学范式论来看 ,以元气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是构成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基本思想内核 ,它形成了中国传统科学中共同的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然而 ,由这种基本思想内核演进而成的中国传统科学范式 ,既有其合理性 ,也有其局限性 :合理性在于有利于中国传统科学的积累性和渐进性的发展 ;局限性在于从范式的原型遗传和原型控制方面否定了中国传统科学变革为近代科学的内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上千年闭关锁国的大门时,中国国民才开始认识到西方传来的“科学”的威力。从而不知是否情愿地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但更多地是追随和盲从,不知建立科学体系和全民普及宣传。只是空乏一身热情。在赞同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无科学的同时,坚持中国自远古时期就不乏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武术与哲学     
王俊 《科技广场》2004,(5):112-113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瑰宝.它源于古代的生活和生产斗争实践,以“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把武术的运动规律与阴阳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华武术得到健康发展,走向世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  相似文献   

11.
武术与哲学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瑰宝.它源于古代的生活和生产斗争实践,以“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把武术的运动规律与阴阳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华武术得到健康发展,走向世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论述的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中与圆相关的一些事实。在我国古代就存在着“技艺相通”之说。在中国古代手工艺劳动中,人类的生产技能与艺术创造是融为一体的。陶艺的发展,体现了艺术设计在陶器制作中的重要作用。而陶器从它的诞生起,就与圆形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考古挖掘出的中国陶器来看,其口、体、把等绝大多数为圆形,尤其是口、体无一例外是圆。其图案设计也与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图”形就是形式上的阴阳相生,对立统一的规律所形成的图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北宋为例,分析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参与者的构成,以及不同的科学、技术活动参与者类群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处境。论文指出,在中国古代,参与科学和技术相关活动的人们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或阶层,而是来自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这一结构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概括说明古人保藏科技档案的目的、作用及其与科学技术研究的关系,按照地理、天文、医药、工程技术、农业等方面叙述了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内容构成,按照甲骨、石刻、帛书、简策、金属等说明了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载体类型,叙述了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管理过程与利用情况,并说明了今人对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保护、利用及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以科技实践为基础,以自然为认识的独立对象,进行自觉理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萌芽,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另一个可能方向.墨家科学的兴衰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停留在现象的描述阶段,缺乏实验手段去验证其普遍性.墨家科学为中国古代社会开辟了一条可能走向近代科学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选择墨家令中国古代社会失去了一次可能发展近代科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广泛地搜集了历代古籍中有关石棉的记载,加以整理,按中国古代对石棉的认识进程与深度进行了纵向研究,将其分为三个辨识阶段,指出苏颂《本草图经》对石棉的论述,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与西方比较,得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石棉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早把石棉确定为矿物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科学较为发达,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对这两个基础要辩证地看待,近代科学的落后主要归因于其不利一面的张扬。  相似文献   

18.
金科 《金秋科苑》2011,(6):140-146
美丽的科学中有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耀眼的光辉,著名发明家张开逊教授将引领着我们领略古代中国贡献于人类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并与我们一同思考如何借鉴这些创造智慧,去创造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相似文献   

19.
王奉安 《百科知识》2012,(23):21-22
早在硝烟弥漫的古代战场,人们已经知道左右战争胜败的关键便是天时、地利、人和。知晓天时,恰恰在很多时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古代兵书是诸侯争霸的指导丛书。翻阅中国古代兵书,其中一类兵书——兵阴阳就是专门论述天气气候、地理、阴阳和占卜的,其中包含了大量朴素的军事天文和气象知识。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中,  相似文献   

20.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上千年闭关锁国的大门时,中国国民才开始认识到西方传来的"科学"的威力.从而不知是否情愿地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但更多地是追随和盲从,不知建立科学体系和全民普及宣传,只是空乏一身热情.在赞同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无科学的同时,坚持中国自远古时期就不乏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