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沁园春·长沙》一、自学要求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领会用词精妙的特色;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二、自学引导1、了解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一九二五年。当时工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但国民党右派阴谋篡夺革命领导权,党内的陈独秀也认为中国革命应当由资产阶级领导。一九二五年秋,毛泽东同志离开韶山去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怀着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思虑和激情,  相似文献   

2.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12月所写的一首词。1961年是建国后非常不平凡的年代,连续三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国际上紧逼外债和中印边界的冲突、国内残存的反动势力四处骚扰破坏,我们国家犹如幼苗遇到漫天冰雪包围。在这种极为严峻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为了唤起全国人民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借助于对梅花的赞赏,号召人们学习梅花的坚强品性——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像梅花那样挺拔,傲视霜雪,争取胜利。李劫夫同志一人为《卜算子·咏梅》谱写了旋律风格完全…  相似文献   

3.
堪称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光辉典范——《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千古绝唱。这首词气吞山河,雄视千古,风格豪迈,意境高远,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选了毛泽东同志1961年12月所作的《卜算子·咏梅》一首词。这首词立意高超,不同凡响,从本质上揭示了梅花不畏严寒、报道春来的特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凡读过毛泽东同志诗词的人,都知道这首词有个短小的序,即“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不知什么原因,编者选入教材时,把“序”给删去了。序是词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根据需要而为之,并非多余。毛泽东同志的词,虽然和陆游的词同题同调,但格调却完全不同。毛泽东同志的词,表达的是乐观、豪迈的浪漫主义情怀,而陆游的词反映的则是孤芳自赏与凄凉的心境…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疏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七月版)一书“附录”部分,载有《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一词,并言:这是毛泽东同志闻艾地被杀后,“创作此词,以兹悼念”。“这首词最早发表在香港昆仑制作公司一九九○年七月版《毛泽东诗词全集详注》(刘济昆编纂)”,但据笔者反复研读,仅就词的格律看,似觉该词问题颇多,不大可能出自词坛名家毛泽东的手笔,应属伪作。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一生中用《沁园春》这一词牌,先后填写了两首词:《长沙》和《雪》。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作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集》里最有代表性的两首脍灸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词均由景入情 ,展现了毛泽东同志早年博大的革命情怀与革命斗志。《沁园春·长沙》渲染了一幅万类霜天竞争自由的湘江秋景图。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所绘之景 ,都是那么的恬适与美好 ;《沁园春·雪》泼墨而成一幅气势盛大的北国冰雪画。“千里万里之冰封雪飘”的广袤 ,“长城大河之莽莽滔滔”的庄严 ,“山原之银蛇蜡象”的壮美 ,其景象之大气乃诗家之所仰。两首词描绘的意象均是春兰秋菊 ,各放其采。回忆风华少年时的峥嵘岁…  相似文献   

8.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词,现已被选入新的高一语文课本。教学参考书在分析这首词时,认为“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鲜明而形象地表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战争的歌颂”。最近,我读了几篇跟该词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分析文章,感到教参对此句的分  相似文献   

9.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词的代表作,这首词,词风恢宏、雄浑、豪放、激越,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然而,怎样理解这首气势磅礴的词的内涵,至今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我看来,自从这首词诞生以来包括新近出版的多种《毛泽东诗词赏析》的解读,都没有能抓住这首词真正的“主题”,都误读了这首伟大的词。对这首词理解的最关键处,是“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两句词眼上。许多解释家都认为“风流人物”或指整个无产阶级,或指无产阶级革命家,或指人民大众,或指风流词人,但都不肯承认是毛泽东指自己。就连毛泽东自己也公开地否认“…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上有一首毛泽东同志的《水调歌头·游泳》,词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引自《论语·子罕》,完整的句子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寓意深远,历来  相似文献   

11.
《菩萨蛮大柏地》是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词 ,词中主要描写了雨后大柏地的壮丽景色 ,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分辨词中的事物和联想 ;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是 :体会“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简介时代背景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全套小学语文教材中只选编了一首词 ,这就是毛泽东写的《菩萨蛮大柏地》。学生对“词”的文体特点十分陌生 ,讲读前要以本课为例作简单介绍。“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  相似文献   

12.
初中第六册     
沁园春·雪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写于一九三六年二月,发表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四日重庆的《新民晚报》第二版副刊“西方夜谭”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我国解放以前公开发表的一首词.当时,这首词的发表,受到解放区和国统区文艺、知识界的高度重视和欢迎.特别是在重庆,引起了很大轰动,有十多种报刊发表了对该词的步韵唱和之作.补充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是东汉是帝的女儿沁水  相似文献   

13.
1957年1月,毛泽东诗词18首公开发表。李淑一想起毛泽东曾填过一首《虞美人》词赠杨开慧。但只记得开头两句了。于是写信给毛泽东索取那首词的全文,同时把她1933年得知柳直荀牺牲后填的一首《菩萨蛮》词寄给毛泽东。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给李淑一写了回信。信中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有《游仙》一首为赠,(即后来题为《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这首词1958年元旦首先在《湖南师院》特刊上发表,随后,《文汇报》、《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相继转载。《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的手迹为“我失骄场”,而1962…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课本中一共选录了毛泽东同志的四首代表词作:初中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和《沁园春·雪》;高中有《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这四首词不仅高瞻远瞩,气势磅礴,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襟,而且在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抒写革命爱情的词作三首《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和《蝶恋花·答李淑一》,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是毛泽东人格魅力和独特风格的诗化表现 ,堪称是革命爱情的史诗 ,为当今和后世的诗人和词家抒写这类诗词 ,创立了学习的光辉范例  相似文献   

16.
问题,常常是创新的切入点之 一。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进入 创新大门的必由之路。写创新作文,要靠思维的敏锐性。 1926年,毛泽东面对中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在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敏锐的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究竟由谁来掌握?”的重大问题,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用问句巧妙地提出和回答了这个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政治领域和诗词写作中的一种创新;陈景润研究“1+1”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科学领域的创新;面对一夜春雨,诗人孟浩然写了《春晓》,提出了“春眠不…  相似文献   

17.
1923年,毛泽东同志写给夫人杨开慧的《贺新郎》词,这是读者迄今读到的毛泽东诗词写作年代最早的一首。该词写作于何时?诸说不一。有的认为在4月,有的认为在秋天,有的认为在秋末冬初。如所周知,1923年上半年与下半年革命形势颇为不同:上半年发生了“二·七”惨案,反革命气焰一时甚嚣尘上,形势较为严峻;下半年的11月份,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了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发表改组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六年初,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表了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朱德同志“聆、读再三,欣然不寐”,写了《喜读主席词二首》,把自己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和学习、吟诵毛主席词二首的丰富、深刻的感受,熔铸为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诗篇。诗的最后两句是:“真心搞马列,地覆又天翻”。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喜读主席词二首》的全篇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是朱德同志其他诗作中反复歌吟、感人肺腑的主旋律;这两句诗,既是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几十年艰苦卓绝、雄伟壮丽的革命斗争历程的高度概括,也是朱德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9.
付祎 《语文天地》2013,(11):41-42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必修一教材里的一篇课文,毛泽东以广阔的题材和丰厚的思想彰显了革命的壮丽图景。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出神入化,遵循格律却不受格律的束缚,借用典故却不受典故拘束,对意境、虚实以及庄重和谐等的艺术处理无不展现了毛泽东的诗歌创作才华,总体来讲,这首词是毛泽东高超的艺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以及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系统思想的基础奠定时期,延安的"文化革命"象征意义非同一般。总体说来,毛泽东延安时期文化领导权思想具备五点特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出发,建构一种革命的意识形态;以战略发展的高度,建设文化领导权理论;以《讲话》为文化思想纲领,形成奠定国家秩序的文本;通过知识分子改造,实现知识分子的有机化;以积极争取和批评教育为手段,获得文化领导权的"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